记者体验绵竹年画 记者邓孝禹摄
陈列门画、中堂、仕女、斗方等不同类别,涵盖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场景、吉祥祝愿等多种题材,展示挂历、明信片、摆件等年画新品……年节将至,记者来到“年画之乡”德阳绵竹,在绵竹年画博物馆近距离感受这一非遗传承的魅力。
在这个博物馆里,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工匠胡光葵的工作室也设置于此。这些喜庆精美的绵竹年画怎样制作?匠人们如何将传统非遗发扬光大?带着好奇与向往,记者跟随胡光葵开启了成为“绵竹年画传承人”的一天。
本次体验从一堂扎实的“年画鉴赏课”开始。构图丰富、用色明快的年画,反映出明显的时代特征,饱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这是记者的突出感受。“我当年也是这样爱上年画的。”胡光葵笑着说,他从小就喜欢涂涂画画和手工制作,在来到绵竹后,对色彩艳丽的年画更是爱不释手,于是他拿起年画创作的画笔刻刀,一转眼就是30多年。
起稿、刻板、印墨,上色,是制作绵竹年画常见的四大步骤,每一步都依赖扎实的功底,都需要沉下心来、用时光精耕细作。在胡光葵的指导下,记者握住毛笔,在空白的宣纸上颤颤巍巍地落下第一笔。绵竹年画中,复制前人的优秀作品,被称为“拷贝”。作为初学者,记者比对着下方透出的线条走势,控制力道小心勾勒,生怕稍有差池,毁了整幅画作。随着线条渐渐增多,在胡老师的鼓励下,记者的紧张感慢慢退却,取而代之的是沉浸在画作中的专注畅快,纸上图案渐渐成形。
绵竹年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是,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线版只起确定轮廓作用,完成全部靠手工彩绘,也因此,在绘制过程中能呈现不同的风格意趣。线稿印好后,记者开始学习用“填水脚”的方法进行上色。“填水脚”是绵竹年画极具代表性技法,充满了写意性。先上浅色,再上深色,线稿人物的腰带、鞋履、皮肤,渐渐有了五彩的色泽。选择合适画笔,把握水墨比例,简单的“填水脚”也见门道,依赖着扎实的年画功底。
蘸取黑色颜料,画下最后的“点睛”之笔,一幅绵竹年画“填水脚”创作便完成了。记者看着精心制作出的成品,心中的喜悦与满足,在此刻与年画艺人们同频共振。
记者了解到,胡光葵还在尽己所能为绵竹年画的发扬做更多的努力。作为四川省级年画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他带领团队整理恢复流失的图稿,常态化开办免费培训班,着手技术和艺术上的传承;他也鼓励工作室的年轻成员尝试利用动画、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完成年画的优化,并致力开发更受现代人喜爱的年画产品。
“要守正也要创新。”胡光葵说,“守好先辈留下来的非遗技艺,是增强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文化基因的责任担当;顺应时代发展,拥抱技术革新,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延续和丰富、探索绵竹年画发展的必然路径。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被非遗传承人身上的特质所感染,在绵竹市年画博物馆的这一天,记者感觉身心都沉静下来,在一笔一画的描摹中得到了更深的文化体验。
每一幅手工年画都饱含了民族的记忆、美好的寓意。在年画传承人的努力下,这一传统技艺也与现代审美越发契合,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喜爱。绵竹年画,正在重新连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