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词汇,有几分厚重,有几分怀旧,令人感到既遥远又亲切、既陌生又熟悉。
尘封的“三线”记忆,残留着邂逅的美丽。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3536军工厂便是当时军工建设时留下的痕迹。
连日来,笔者为寻找当年的记忆,前往遂宁射洪市瞿河镇中皇村进行了采访,当年“三线建设”时期的3536军工厂旧址就坐落在此。如今,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如同一位迟暮的老人,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守着这片土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3536三线城内的瞭望塔 图据网络
3536厂筹建时,工人们肩拉背扛送建筑材料进厂 受访单位供图
2023年唐保德游览射洪三线建设博物馆的留影 受访单位供图
缘起: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数热血儿女响应国家号召,奔赴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他们怀揣着强烈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告别繁华都市,投身于建设之中。
1966年,解放军总后勤部计划在四川省绵阳专区布置一个生产基地,命名为总后川北生产基地。选址小组先后考察了绵阳、梓潼、广元、昭化、三台等地,最终因射洪境内山峦起伏,植被茂盛,利于隐蔽,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因此确定在这里建设解放军总后勤部第3536工厂。
当时,在射洪开工建设的重点有六个三线项目: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投建的川北印染厂(3533厂)、川北被服厂(3536厂)、川北橡胶厂(3537厂)外,为配合川北生产基地建设,又布局了3家配套企业:由原商业部投建了国家棉花战备仓库(312库),原水利电力部投建了东风电站,原纺织工业部投建了棉纺厂,一个完整的服装产业链就此形成。
“不出射洪县,军装被服就能完整地生产出来,为驻西南地区的作战部队提供了后勤军需保障。”3536三线城景区主管部门---射洪市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丰介绍说。
使命:筚路蓝缕启山林 中流击水启新程
在那个模范典型不断涌现的“火红年代”,雷锋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工人群众争相学习的精神标杆。
1966年10月起,3536厂第一任厂长唐保德带领筹建处50多名干部职工、仅用月余时间,便修通了新桥至厂区中心地带的公路,建成了10栋包括简易宿舍和厂房在内共2800平方米的“干打垒”房屋。
其后的一段时间,他们还打出了日出水量700吨的“一号井”;相继架设起从朝阳、瞿河到厂区的照明和生产用电;紧急动员、调整施工进度,边建设边试生产。1967年11月,开动了8条流水线,生产出了第一批军用服装产品。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军工企业之间、军队与地方之间、军(工)人与农人大团结大协作,没有工程机械,全靠人工体力,劈山修路保畅通,开山取石建厂房,上演着热火朝天的壮阔大戏。
他们成立一个个小组,结成一个个对子,哪怕为了“五分钟”、为了“半块砖”,大家拧成一股绳,奋战在平凡的岗位。杨洪双是原东升公社八大队、即后来的中和村的一位农民,1958年入了党,1961年回乡后,担任了该村的党支部书记。3536厂选址确定并拉开建设后,杨洪双带着全村的主要劳动力,带上钢钎、锄头、扁担等劳动工具,和筹建处人员及其他民工,日夜劳作在新桥至厂区的公路建设现场,抬石头、运土方、夯路基,很快就完成了该路段的工程。
公路修通之后,杨洪双带着他的队伍,移师厂区干起了干打垒建设。他除了合理安排大家的工作内容,也会一同参加劳动,还积极动员村里的妇女,指挥并和她们一道,为建筑工地上的劳动者们送去饮用水和午饭。工厂生产设备运抵新桥后,他又带领民工,肩扛手推人拉,将设备运进了厂里。
基建任务完成后,唐保德主动留下了杨洪双。1971年,杨洪双成为正式职工,担负起厂里的后勤事务,直到儿子杨志西成年,他才退休。杨志西“补员”进厂后,一直从事后勤工作,后来提升为厂退休办主任。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三线企业普遍存在交通不便、生产成本高、信息不畅等制约因素,国家对三线企业实施“调整、改造”和战略转移,一部分三线厂开始向城市搬迁。之后,除了重要的尖端科研基地外,其他大部分三线军工企业进行外迁、转产,遗留下许多工业建筑及配套设施。1993年,3536厂开始搬迁至绵阳,1998年全部搬迁完毕。至此,射洪境内再无三线军工企业,只留下较为完整的3536军工遗址。
2019年以来,3536三线城景区对3536厂旧址上遗存的建筑进行了拉网式排险和保护工作,对部分坍塌的房屋进行了修缮,回复原貌;对遗存的生活区建筑全面进行了屋顶防漏修漏工作,对破败的门窗进行了修复和更换;恢复了原厂区的路灯照明和厂区道路两侧的绿化;沿途设置了多个垃圾收集桶,设置了游客休息坐凳等,初步完善了3536厂园区基本设施和形成了一定的接待能力。
逐光: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为着力点, 是赓续红色基因的载体之一。随着遗址保护开发、 产业植入,3536三线城景区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时下,3536厂历史文化街区已被成功认定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下一步,我们将对景区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国防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和综合型旅游目的地,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3536三线城景区负责人刘玉超介绍说。
“3536三线城景区填补了射洪红色旅游小镇的空白,已成为射洪文化旅游的一张创意新名片。”据射洪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3536厂历史文化街区利用三线军工遗址,以三线文化为主题,以菊为媒,以红色教育为基础,全面建成红色研学游、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实践、菊谷观赏游、餐饮住宿、会务接待等多功能、多业态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综合型文旅项目。目前,3536厂历史文化街区已成功举办3届彩菊文化旅游节,吸引40多万名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接待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及社会团体等机构3万多人次来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团建活动。
扎根于3536三线城的三线建设者们为了射洪的发展,舍小家、为大家,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壮丽诗篇。抚今追昔忆往事,关山旧梦又重逢。三线建设的号角虽已消失在历史深处,但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