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与锦江书院骆驼载乐画像砖:驼背上的“音乐秀”矿山文艺展风采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059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1-03

骆驼载乐画像砖:驼背上的“音乐秀”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骆驼载乐画像砖(东汉) 四川博物院藏  四川博物院供图

四川博物院馆藏的这块东汉时期的骆驼载乐画像砖,砖上雕刻的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头似马非马、昂首张口、阔步前行、神态气势都较为夸张的双峰骆驼形象。它有着像马一样魁梧强壮的身体和矫健有力的四肢,而那颗微微昂起、嘴里长着尖牙的头却像极了远古时代的恐龙。

提起骆驼,大家脑海里联想到的多半是茫茫沙漠和苍凉西域,那么,作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为什么会出现在巴蜀地区?这其实与丝绸之路有关。

古代丝绸之路路途遥远,且崎岖坎坷,多经过沙漠贫瘠、人烟稀少之地。作为沙漠地区土生土长的动物,骆驼虽不及马骡善于奔跑,但腿长,步伐大而轻快,持久力强,加之蹄部的特殊结构,因此成为了古丝路交通和运输工具的首选。

于是,一支支驼队便沿着丝绸之路以及连接丝绸之路的蜀道源源不断地来到了巴蜀地区。骆驼载乐画像砖上的骆驼形象,也成为巴蜀地区在汉代与北方各地密切交往,与中亚、北亚各国贸易往来的实证。

让我们把目光移到配着方鞍的驼背上,那里正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秀”。

只见驼峰之间架起了一面威风凛凛的建鼓,鼓上插饰的羽葆随风轻摆,仿佛在随着音乐起舞。建鼓在汉代常置于官府大门前,是礼乐或发出重要信号的工具。但在这幅画像中,它却被巧妙地安置在骆驼之上,成为了这场音乐会的主角,这种礼仪、娱乐兼而有之的举动,体现出汉代蜀人特有的乐观与豁达。

骆驼前峰坐着一名头戴帽子、身穿长袖宽袍的胡人,正挥舞着衣袖卖力地击鼓。从胡人击鼓的姿态来看,其动作相当娴熟、优美,表情也十分庄重淡定。鸣奏的乐曲可能是胡乐,也有可能是汉乐与胡乐合二为一的新曲。从这些角度看,它证实了汉朝巴蜀地区与西北民族在音乐文化等领域的相互交流,胡人的出现除了为巴蜀之地的音乐增添了几许独特的异域风情外,也极大地丰富并促进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这块画像砖不仅内容生动有趣,其雕刻技艺也体现了巴蜀匠人的匠心独运。长方形制的画像砖,长42厘米,宽33.8厘米,厚6.5厘米,整个画面布局紧凑且富有层次感。匠人们运用了浅浮雕加凸线刻、阴线刻等多种雕刻手法,通过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局部细节,使得画面刚柔相济、立体感十足。特别是骆驼和人物的动态表现,被大幅度强调和夸张,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易月/整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