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华夏大地上,烟花爆竹声就是逢年过节最具标志性的声响,承载着千百年的民俗文化底蕴。随着春节临近,是否解禁烟花燃放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在传统习俗与现代理念的博弈之中,去年以来,全国多地对烟花爆竹“禁燃令”松绑,公布了春节期间可以有限制地燃放烟花爆竹的文件。笔者认为,烟花爆竹从“禁燃令”到“限放”政策的转变,体现了对基层治理能力的自信。
烟花爆竹“禁燃令”出台,首要考量的就是安全问题。城市高楼林立,过去每年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火灾事故不在少数,个别居民家产付之一炬,医院急诊室里因鞭炮致伤的孩童哭哭啼啼,甚至有人失去生命,血的教训让禁放的呼声强烈。
环境影响是另一个重要考量因素。每当烟花腾空而起,大量硫磺气味与微小颗粒物弥漫在空气中,空气污染指数飙升立竿见影。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此起彼伏,严重扰乱居民作息,也让动物惊魂逃窜。鞭炮碎屑散落一地,城市街道垃圾遍地,环境卫生一塌糊涂。
但是,对燃放烟花爆竹的“一刀切”禁止,似乎切断了中国传统习俗文化传承的脉络。放鞭炮是过年喜庆团圆氛围的象征,深深刻在每个中国老百姓的年节记忆里,而“禁燃令”的出台,让许多人都大呼“年味儿”渐渐消失不见了。由此可见,实行烟花爆竹限放政策才是最合理的选择。在规定的时段、区域,人们依旧能闻一闻烟火气息,延续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守护民族文化的基因。
从社会治理角度来说,烟花爆竹限放政策回应了民意,尊重了民众对“年味儿”的执着、对传统的眷恋有处安放,同时配合严格监管,让商家依法售卖合规产品,让民众依规燃放,减少了矛盾纠纷,维持社会和谐。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烟花爆竹产业延续千年,涉及众多从业者生计,限放政策给予产业转型升级的时间,让相关文创产品、安全配套产业顺势发展。
欣喜的是,全国大多数城市已经明确了2025年春节限放烟花爆竹政策。比如,坚持因地制宜,人口密集、物资集中必须严控,荒郊野外、空旷场地适当放宽;注重宣传引导,利用线上线下宣传、社区活动引导,提升民众环保意识、安全素养;加强执法监督,对违规行为严惩;创新庆祝方式,推广电子烟花、民俗表演等新风俗。相信这些政策规定的落地,足以让限放行为尽在掌控之中。
禁限之间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刚柔之间正是对基层治理的智慧考验。今年是春节申遗成功的第一年, 全国大多数城市都在调整烟花爆竹燃放政策, 这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也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