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画家笔下的雅安和茶马古道银搔手:美观实用,挠痒“不求人”粽子湾里的旧时光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065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1-10

外国画家笔下的雅安和茶马古道

高富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100多年前,一位名叫福田眉仙的日本画家从成都红牌楼出发,在雅安盘桓数日后,再一路向西  “游学”,一直“游”到了贡嘎山下。

颛顼帝故里---鹿角坝

打箭炉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塑像

清溪茶马古道  均为资料图

到中国“游学”

福田眉仙是谁?他是什么时间来的?

福田眉仙(1875年9月-1963年10月),新南画风画家,自幼喜爱绘画,12岁时得到画家宫田其溪的绘画启蒙指导,后入东京深造,师从日本著名美术家冈仓天心。

冈仓天心曾到中国游学。1892年8月2日,冈仓天心乘船抵达山东,经河南、陕西进入四川,他在中国旅行的目的地是成都。

在成都,冈仓天心游览了万里桥、武侯祠、刘备墓、杜甫草堂、青羊宫、昭觉寺、大慈寺等名胜古迹。后离开成都,取道长江水路经汉口至上海,12月7日回到日本神户。从出国到归国,整个旅程140余天。

中国之行,给冈仓天心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受恩师影响,福田眉仙也决定到中国“游学”。

1909年,时年34岁的福田眉仙远渡中国。跟冈仓天心相比,他在中国“游学”的时间更长,走的地方也更多。福田眉仙在中国的3年时间里,行程16000多公里,遍及长江、黄河中下游流域,留下了数量庞大的写生作品。

中国“游学”三年,对他的影响深远,此后他以描绘山水为主。回国后,福田眉仙出版了《中国大观》等画集。《中国大观》分“长江卷”和“黄河卷”。在“长江卷”中,有一组从雅安到康定茶马古道的写生,古道、背夫、雪山、大河尽入画中。

在福田眉仙的“四川中央图”中,他以成都为中心,向东画到重庆、向西画到了打箭炉阿娘坝。图中注明了雅安、康定的很多地名,如“雅州高廉祠”“青衣江”“荥经鹿角坝”“清溪大相岭”“流沙河”“飞越岭”“化林坪”“泸定桥”“仙人掌山”“大渡河”“大金河”“打箭炉”“折多山”“阿娘坝”“大雪山”等,其走向也是川藏茶马古道。

福田眉仙原名福田周太郎,正是因为他感受到四川峨眉山的巍峨壮观,便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福田眉仙”。这个饱含着中国情结的名字,从此伴随了他一生。

画家笔下的雅安

福田眉仙从成都出发,到了雅安。迎接他的,是一场“雅雨”和一群“雅鸭”。

沐浴了雅雨,在福田眉仙笔下,第一幅写生画就是“雅安城雨景”。在烟雨朦胧的画面上,虽然看不到雅安城的景象,但画面上的雅安地理坐标---周公山的山势地貌,却描绘得十分精准。

福田眉仙到雅安,是秋收季节。他还画了一幅自己在雅安游学的写生情景:乘坐的两顶轿子,抬轿子的各三人,卫兵二人,抬行李的三人,外面侍从二三人,负责做饭。一行共十三四人,已是接近最小规模的“游学”团队。

福田眉仙的写生画,每幅基本上由两个景象组成,相映成趣。他不仅写生作画,还对雅安的历史文化、山川地理、风土民情等进行了考察,画集中还有不少的文字记录。

对于四川一带的农业生产,福田眉仙也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至于成都附近,一带平郊,方圆数千里,翻耕灌溉,昌盛发达,农产品尤其富饶。雅安晚秋将至,满郊稻子,丰收已成,落穗铺满田野。农人赶鸭鹅,放眼望去,满田皆鸟,如白雪铺于陆地,喧嚷如嚣,不知其数千只也。”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福田眉仙还提到了雅州知府“雷简夫荐三苏”、樊汝霖建“双凤堂”的事。“宋朝中叶,雷简夫、樊汝霖等知晓此州,纷纷举贤荐俊,识三苏父子,遂极力举荐。苏辙(东坡之弟)曾居此地,今存其庙。南大门为明代建筑,稍显壮观。”

雷简夫“荐三苏”家喻户晓,但樊汝霖是谁?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原来在南宋时期,温州永嘉县人樊汝霖出任雅州知州。得知雷简夫与苏洵父子交往事,心生敬意,于州厅后院苏轼、苏辙读书处,修造“双凤堂”。

在荥经县,一道奇特的“颛顼帝故里”木牌楼,引起了福田眉仙的关注。

史书记载颛顼“降生若水”,“若水”在哪?莫衷一是。当地老人说,听老人讲六合曾有过颛顼帝故里牌楼,民国时期修建雅富公路(雅安至富林)时拆掉了。

但牌楼是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了。谁也想不到的是,牌楼“跑”到了日本,完整地呈现在福田眉仙的“颛顼帝故里---鹿角坝”写生画中。牌楼依山而建,重重叠叠,一层比一层高,十分壮观。为此,他还画了一幅“颛顼帝故里---鹿角坝”。

越过大相岭,到达清溪县。此处景致不错,给了福田眉仙极大的创作灵感。在清溪县,他画了两幅写生,一幅是“渡舟”,一幅是青溪大相岭山腰处的青溪县。

从雅安到汉源,过去是南方丝绸之路和川藏茶马古道并线,估计福田眉仙并没有完全按今天的川藏茶马古道方向“游学”,而是沿南方丝绸之路南下到大渡河畔后,又折转回到了川藏茶马古道路线上。

福田眉仙与茶马古道

离开雅安城区,福田眉仙踏上了西行茶马古道的“游学”旅程。

在《中国大观·扬子江卷》一书中,收录的茶马古道写生画达30余幅,涉及道路、津梁、城镇、建筑、茶具、物产以及背夫、轿夫、驮马(牛)等。

在荥经六合坝,福田眉仙的一幅“中食”(午饭),画的是轿夫和背夫的午餐。在幺店子里,除了轿夫和背夫外,还有放在哨凳上的背夹子,上面有重重叠叠的茶包。

大相岭、飞越岭等茶马古道上的垭口,清溪、化林坪、泸定等茶马古道重镇,也在他的笔下一一呈现。在大相岭,福田眉仙画了两幅写生,一幅是“大相岭”,并注明了时间“七月廿九日”。在望不到尽头的大山深处,一群人正艰难跋涉,其中有一人背着茶包;另一幅是“西藏路上茶叶运送”,背夫手持拐子,背着茶包往前走,还有牦牛驮着茶包的画面。

同时,他还附了一段文字说明:“四川产茶,产出与米相若,其中一种叫毛尖的绿茶,尤为著名。其出口地以西藏为主,先以涩纸包裹,装入形似蛇笼的竹制笼中,累加数十个,或以牛背之,或人亲自驮之,一路山径,直至打箭炉,与西藏商人交易,据说其价格比其他物品都要高。”短短一段话,把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价格都介绍得清清楚楚。

越过飞越岭,大雪山已经近在眼前。于是,福田眉仙画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大雪山。在这幅“大雪山化林坪”的速写画上,他注明了时间“七月卅日”。

经过化林坪后,就到了大渡河畔。溯河而上,到达泸定桥。在泸定,福田眉仙画了两幅写生画,一幅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另一幅是“泸定桥”,一群背着茶包的背夫正从桥上走过。在泸定大烹坝,福田眉仙留下了两幅写生:一幅是“西藏路大烹坝”,石头堆砌出来的房子,一家挨着一家,中间有条小街道;另一幅写生是“仙人掌山”,只见一群背着茶包的背夫正穿行在长满仙人掌的山路上。

就这样,福田眉仙一路走一路画,画到打箭炉后,又继续西行,越过折多山,一直画到了大雪山的阿娘坝(今康定市境内,靠近雅江县界)。

到了打箭炉,他对当地风俗、藏茶交易、酥油茶制作进行了考察,并完整地记录了下来。从雅安运送到打箭炉的茶叶,被当地人加工成了酥油茶。福田眉仙观察并记录了酥油茶的制作过程。此外,他还画了一幅“打箭炉全景”写生画。打箭炉“三山环抱,二水夹流”,画面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河上的溜索。

在过去,河流上几乎没有桥梁,过河大多靠的是溜索和牛皮船。到了阿娘坝,福田眉仙看到了牛皮船。辗转万里,他发现当地人使用的牛皮船,竟然跟自己家乡的打渔船极为相似:“小舟做骨,用皮包裹,就像用绳子捆住开口一样,把身体装进去,即使遇到风浪,也不会进水。”与牛皮船不期而遇,令他惊讶不已。

“道”“道”相连

出打箭炉,就是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山高路险,行走艰难。福田眉仙沿川藏茶马古道一直走到了大雪山下的阿娘坝。他在这里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画下了这里的藏式房屋、牛皮船、野外的花草,甚至就连当地人的汲水方式也尽入画中……

从福田眉仙写生注明的时间得知,他的“游学”时间长达一个多月。除了前面介绍的内容外,他还对这里的民风民俗、宗教、物产、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了多方位考察。

福田眉仙的“长江万里图”上,虽然他的笔墨从上海长江口画到了四川贡嘎山下,但在四川着墨颇多。在他的笔下,“道”“道”相连,川藏茶马古道、蜀道等是连在一起的。随后,福田眉仙原路返回成都,不久又开始了在“蜀道”上的“游学”旅程。

从福田眉仙的“蜀道略图”路线来看,他从成都出发,沿新都、广汉、德阳、绵竹、梓潼、剑阁、昭化、千佛崖,一直走到四川和陕西的交界处,结束了在长江流域的“游学”,再取道汉中、凤县、宝鸡、扶风、咸阳,进入西安,从长江流域转到了黄河流域。

福田眉仙的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游学”,无疑是一笔“遗落”在古道上的宝贵文化遗产。他的众多写生作品,不仅对研究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也能够通过图片感受和体验百年前的生产和生活。

随着蜀道、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等线型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启动,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古道,研究古道,保护古道,让越来越多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产“重见天日”,使古道“活”起来、“热”起来、“火”起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