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搔手局部 前蜀(公元907年-925年)四川博物院藏 四川博物院供图
古人用的痒痒挠有很多异名别称:搔杖、爪杖、不求人、老头乐、谈柄、握君、如意……其中最为形象的叫法是“不求人”。元代陈栎《和不求人赞》称:“噫!虽不求人兮,未免求木奴之指。孰若反掌以自搔兮,君子求诸己。”
求人不如求己,在前蜀皇帝王建墓中,也留下了“痒痒挠”这般的生活气息。四川博物院馆藏的这件前蜀(公元907年-925年)银搔手,发现于王建墓中室棺床。长45厘米,爪宽2.3厘米,搔手头端焊接弯折的五爪。古时候爪杖的形状就是一只完整的人手形状,并且有完整的五个手指。
搔手在秦汉时就已开始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挠痒痒的基本功能之外,又被文人雅士赋予了更多含义。
魏晋流行清谈,士大夫为了增加谈兴,手中常会持物挥舞。南京博物院所藏《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王戎所持之物即为搔手;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曾将铁搔杖当防身武器,《南史·垣荣祖传》中记载:“帝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杖”;唐朝之后,搔手的实用功能开始逐步退化,更加突出其象征意义,质地也变得越来越讲究。骨、玉、金、水晶、珊瑚、琥珀等无所不用,造型则发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
相比之下,王建的这支银搔手则更注重实用性,通体上下并没有过多装饰,这也无意间暗合了他的出身以及做派。虽然后来贵为富国之君,王建却为人谦恭、宽厚待人,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中称他“谦恭俭素”。与唐代宫廷之中那些富丽华贵的如意相比,这支长度够长、五爪伸展的银搔手可谓“俭素”。作为生活用品的它,回归至原始状态,“痒痒就挠挠”,更能让人用起来感到“如意”。 (易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