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全体成员合影
工作室核心成员头脑风暴
当前,作为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头部企业,长虹正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智改数转、促进数实融合发展,从转型智能制造到构建国内领先的智能一体化解决方案,再到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更多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在工信部公布的2023 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下简称“双跨平台”)名单上,四川长虹“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位列其中,作为四川首批国家级双跨平台,实现了四川在双跨平台领域零的突破。长虹“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工业工程、设备自动化、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5G 边缘计算等软硬件技术为支撑,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全过程,赋能智能制造,打造了长虹自动化、精益化、柔性化的数实融合“5G+工业互联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工厂,实现了复杂产品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给出了全链路的现代化解决方案。让用户全程参与,需求驱动制造流程和模式变化,契合用户高品质、个性化需求的升级,也为其他制造型企业“智改数转”探索创新模式,标志着长虹数字化转型翻开新的篇章。
爬坡上量 智改数转中巾帼勇担当
2020年1月15日,长虹“5G+工业互联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是电视行业最先进的智能电视生产线。2024年12月,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400+台套自动化设备信息交互、6大客户业务并行生产、所有管理的IT化落地,全靠MES系统这颗“大脑”。初期,生产线的系统处于试运行状态,以MES为核心的,与ERP、PCP、SCP、QMS、WMS、SCADA、设备管理平台、工艺平台等多系统间的数据交互障碍层出不穷,宕机此起彼伏,工厂爬坡上量面临困境。
创新驱动,核心在人。卓越工厂,巾帼担当。
2020年3月12日,深耕电视生产18年的电视女工冯楚贤,被公司委以重任,正式肩负起了带领团队支撑国内“5G+工业互联网”智能电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线的建设运行、推动长虹智能制造战略落地实践、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任。
前期并未完全负责此项工作的冯楚贤,接过重任才意识到,任务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全新的专业领域、全新的团队成员、全新的移动办公模式,这些都让她有些不知所措;精益化、自动化、柔性化的“5G+工业互联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工厂,其底层是“IE+AT+IT”这三项创新技术的叠加;过程可视化、生产少人化、管理精细化的5G+智能协同数字化应用……面对困难,她坚定信念,决心让智能工厂顺利地运转起来。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她没有丝毫退缩,向内求、向外修、锻造团队,多管齐下。
彼时,一方面在攻坚克难爬坡上量,另一方面是来自战略客户近乎苛刻的要求---“三化一稳定(管理IT化、生产自动化、人员专业化、关键岗位人员稳定),我们只相信系统只相信自动化设备不相信人”。这意味着生产线所有的操作流程都要使用自动化设备、都要纳入系统管控,哪怕在设备宕机、系统宕机时也不允许绕道走线下,这种情况下最大的考验莫过于产品必须按期交付。
怕什么来什么。就在距离战略客户新品上市倒计时2天时,作为生产线关键部分的MES服务器、自动化设备与线体PLC之间的桥梁---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出状况了!白平衡测试设备不能自动对接、整机直立与平躺发生异常、整机无法解绑,产线停线,而交期在即,如不能按期交付,将面临巨额的赔偿损失。
面对突如其来的一连串问题和来自四面八方的电话、催促,冯楚贤顶住压力没有慌乱,多年的工艺技术磨砺和管理经验告诉她,回归流程、定位主要问题才是关键。她连夜组织AT、TE、IE、PE和IT人员一起进行抽丝剥茧、深入分析、讨论解决方案。当大家都不能确定是否是最优方案时,她的一句话“最坏的结果我来扛”犹如定海神针,让大家卸下了所有包袱全力以赴。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奋战,终于疏通了产线,最终产品按期交付。
此后,针对制约产线的各类关键要素,冯楚贤带领团队成立了多个专项攻关小组,通过流程再造、技术创新,实现了SCADA自动识别工站工序,实现了全系产品自动抽检防呆及全链追溯,实现了维修站点一键审查,实现了产品超时管控严控生产节拍,实现了标签打印在线监控,实现了制程CPK管控,实现了设备点检、保养、维护及OEE监测……冯楚贤作为团队的主心骨,巾帼力量尽显。
新质智造 创新工作室步伐铿锵有力
2020年5月,以冯楚贤名字命名的“冯楚贤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了。这是一支跨学科、跨领域的精英团队,以“5G+工业互联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线为实践载体,聚集工艺设计、架构设计、系统开发运维、物流技术、设备技术、工业工程、多能工等多领域专业人才队伍。
工作室在公司以“大制造”为管理蓝本、一体构建“销-研-产-供-服”全链数字化协同模式下,围绕“工艺-计划-采购-生产-仓储-交付”,立足“智能制造”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开展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研究推广与应用,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实现生产交付一个流程的无缝对接,支撑公司年产能600万台的目标达成,推动公司数字化转型升级。每年,工作室还会根据公司业务运行和整体规划,开展技术攻关和培训赋能,培养孵化专业技术人员。截至目前,工作室已经培养孵化了69名专业技术人员,有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实现了技术技能晋阶,培养孵化了300多名多能工。
围绕数字孪生工厂运营优化、生产计划优化、智能排产调度、产线柔性配置、人机协同作业、工艺动态优化、先进过程控制、在线智能检测、质量追溯与分析改进、设备运行监控、设备智能运维、智能仓储、精准配送等多个业务场景,冯楚贤和团队一起深耕细作、创新创造。实现了以MES为中枢,与ERP、PCP、SCP、QMS、WMS、SCADA、设备管理平台、工艺平台等多系统互联互通;以智能机器人、传感器为载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互联、机机互联、机料互联,实现了设备自适应。同时,基于设备互联和条码/RFID,依据生产节拍和交付需求,实现了关键原物料自主呼叫配送上线、成品自动报工、产品自主下线入库,实现了仓储智能化和物流少人化,满足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智能调配和柔性精益智造,实现了数据实时在线、业务并行决策。取得这些成果的过程中,团队上下饱尝酸甜苦辣。
这些成果中,最难的当属多系统集成,通过集成可以实现数据实时在线、业务并行决策。面对这场复杂的攻坚战,必须盘活资源、用活资源。用人用优点,做事抓关键,这是冯楚贤一贯的工作作风。她组织跨部门跨业务领域人员一起分析业务痛点难点、系统特点、技术实现方式,评估最优方案。通过一年多的时间,打破了全链信息孤岛,实现了目标,电视产品订单交付周期从49天缩短到11天,单台制造成本下降33%,实现1条产线同时生产6种不同型号和款式电视产品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一个行业领先的柔性化智能工厂正式出现。
面对行业内数字化应用技术飞速更迭,冯楚贤和她的团队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团队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生产数据挖掘应用、精益管理、动态盘存、质量控制协同、设备智能化改造及可视化、预测性维护建设、TOP专家方案推送等项目上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公司提质增效再创佳绩。特别是在设备预测性维护方面,随着400+台套自动化设备的上线运行,设备预测性维护势在必行。自动提升机设备,尤其是穿层提升机,如果宕机,会直接影响楼层间的线体运行,在设备故障中属于TOP3问题。冯楚贤和她的团队研究的自动化设备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以及故障预测,避免了不必要的维修和停机,减少维护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创新创造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如今,回首MES系统刚上线时铺天盖地的调优、新增诉求、频繁的系统宕机、用户的不适应、操作的不便利等诸多状况交织在一起时的场景,冯楚贤说:“那时的我,纵有十八般武艺,也难以对付,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何况家中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孩子等着要妈妈。”那时的她动摇过:“辞职带娃一身轻,多好!”是刚上初中的女儿的一句话点醒了她:“妈妈,不要辞职,你做全职妈妈会让人惋惜的。”爱人说:“你辞职,我养你,多一个没关系,你不辞职,我也支持你。”那时的她,耳旁还时常回荡起总经理对她委以重任时长达两个小时的话语,字字殷切,句句掏心。在一番强烈的思想斗争后,她毅然选择留下来,啃这难啃的硬骨头……无数次的需求调研、无数次的流程梳理、无数次的逻辑分析、无数次的调优适配,无数个披星戴月,才换来今天生产线的高效、顺畅。冯楚贤凭借20多年的工程技术磨砺与管理经验,秉持着艰苦奋斗的“长虹本色”基因,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团队小伙伴在她的引导下,个个锻造成了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承担大大小小的项目不计其数。
2022年10月,冯楚贤职工创新工作室荣获四川省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这是长虹新质智造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路上不断取得突破的最有力的例证,也是冯楚贤和她的团队在长虹数字化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中书写出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工厂全面实现了装备自动化、流程信息化、运行智能化,还获得了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行业首批“5G+工业互联网”智能生产线、西部唯一一家首批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工信部数字化转型优秀企业及优秀示范案例。
2024年12月,工信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卓越级智能工厂(第一批)项目的公示》,长虹智慧显示工厂成功入选。
新时代新征程,冯楚贤和她的团队正铆足干劲,又站在卓越级智能工厂新的起点上,向新有为,继续奔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