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轴承厂往事矿山围炉绣川书院:文脉绵延泽四方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081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2-07

什邡轴承厂往事

张颖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在什邡市洛水镇北面的青嘴山下,有一座猴子桥。从这里顺着山边向北走就是朱家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这长不过三公里,宽不到一公里的狭长地带,曾经屹立着一座现代化的轴承生产企业,灯火辉煌,热闹繁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四川省人民政府“三线办”批准,轴承厂也同许多 “三线企业”一样,搬离了什邡。轴承厂在什邡仅存在了短暂的十多年。

前不久,笔者再次前往轴承厂旧址探访。由于时间久远,轴承厂原有的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仅有洪水沟上一座大桥尚在。望着这座桥,看着洪水沟流淌的涓涓山泉水,关于轴承厂的许多往事不禁浮现在脑海中---

什邡轴承厂厂区一角

工人正在忙碌生产

轴承厂生产的部分产品

轴承厂生活区一隅

轴承厂的由来

轴承厂的全称是四川省什邡轴承厂。由洛阳轴承研究所和四川机械厅设计院联合设计,1968年温江专区建筑公司负责开工建设。

轴承厂的生产、生活设施,沿山边与广木铁路平行,像一条巨龙鳞次栉比排开:锻工车间、热处理车间、保持器车间、车工车间、磨工车间、装配车间、技术检验中心、综合办公楼、供配电设施及各类库房。然后是宿舍、食堂、招待所等生活设施。最北端是技工学校和厂子弟学校。车间的排列与生产流程相吻合,生产与生活则相对分开,布局合理,且考虑到了项目建设用地北高南低,高景关常年吹南风等气候特点,整体布局经济实用且美观。

在什邡期间,轴承厂创造了属于它的辉煌。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大庆式企业”称号,由轴承厂开发的冶金轧机轴承填补了国内轴承工业的空白。轴承厂的产品在满足国内冶金工业、石油工业和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产品还远销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欧洲。仅以1983年德阳建市为例,什邡轴承厂生产出了各类轴承产品达356万套,远超当初的设计规模。出口产品占总产值的62.25%,企业利润率达7.81%,经济效益在德阳市机械行业中名列前茅。

不仅是工厂,更是心灵的归宿

建设什邡轴承厂的工程全面展开的同时,一大批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也从全国各地奔赴什邡。大批人员的进驻,面临如何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上的问题,什邡人民向轴承厂伸出了援手。

什邡商业局为解决轴承厂干部职工的生活需要,专门在轴承厂设立了工矿贸易商店(简称“矿贸店”)。轴承厂职工购买日用生活用品在厂内就可以解决,不用再跑到永兴公社(即现在的洛水镇)或什邡城关。

此外,为解决轴承厂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当时的永兴公社八大队协助轴承厂,因地制宜,在半山腰建起了一座巨大的封闭式贮水池。巧妙的构思,既减少了水塔建设的投入,又解决了水塔储水有限影响生产的情况。

在此期间,什邡轴承厂艰苦创业,革新技术,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过程固然感人,但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什邡人与轴承厂的许多生活小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一对学精密仪器的年轻大学生夫妻分别从江苏镇江和天津来到什邡。不久,他们的大儿子便出生了。两人都只有二十多岁,远离父母家乡,工厂建设之初条件艰苦,工作任务也十分繁重。儿子的出生给他们增添了许多不曾料想的困难。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一位什邡籍干部主动伸出了援手。在他的帮助下,夫妻二人把儿子托养于什邡正南街一名陈姓妇女家中数年。从而解决了这对年轻夫妻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得以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儿子也得以健康成长。

许多年后,这对夫妻调去了天津工作,但他们依然与陈姓妇女一家像亲人一样保持联系和来往。此类情况在轴承厂并非个例。

也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轴承厂还真实发生过一件在今天来看只有在电影中才会出现的爱情故事。

一位姓刘的上海交大毕业生分配到轴承厂工作,他二十多岁,白皙的脸上戴着一副金边眼镜,身材修长,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举止言谈优雅得体。看到如此美少年,轴承厂里的适龄女青年无不想方设法与之接触。就在大家静观这位刘姓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小刘与当时厂里一位对他心仪已久的女职工走到了一起。多年以后,有人问及小刘当初做决定的初衷,他十分郑重地表示:“我从心底里珍惜别人对自己的这份刻骨铭心的爱,爱是高贵的,也是平等的。”

2012年,当年的小刘垂垂老矣,身患癌症,生活已不能自理。而他的妻子,也就是当年的那位女职工,在床前无微不至,精心照料其两年多,最终小刘平静离世。

那段辉煌的岁月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响应国家号召,轴承厂成立了由厂领导牵头的“对口支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设在厂供销科,负责具体事务。

当时,大多数工业产品的供应都需要计划指标,轴承厂自身的物资供应也很紧张。为了支农支到实处,轴承厂派人到对口支援的龙居公社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发现,龙居十大队与公社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从公社向十大队低压输电耗损较大。十大队社员家里的电灯25瓦的灯泡亮度不及正常情况的15瓦,因为低电压输送损耗大,平摊到用户的电费也比正常电费要贵。

想解决这个困扰着十大队1000多户人家的实际问题,就需要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到大队,在大队设立变压器,然后送往用户家中。在厂支农办的协调组织下,轴承厂的采购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尽可能节约分配给自己的计划物资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与其它单位进行计划物资调剂、串换,最终帮助龙居十大队解决了供电方面的问题。

那时,交通运输能力有限,龙居公社又不在铁路线上,轴承厂还不时派出汽车帮龙居公社转运煤炭等物资,汽车空车返厂时常常购买回一些龙居公社生产的大蒜、土豆及各类蔬菜。这样既丰富了轴承厂职工的生活物质供应,又帮助农民销售了农产品。

现代工业建设的基础是有一批掌握现代工业技术的工人。 当年的轴承厂十分注重教育及人材培养。1976年,在原八大队小学旁修建起了一幢高四层共十二间的标准教室、九间教师办公室的教学大楼。一层教室及教师办公室提供给永兴公社八大队小学使用,二楼供轴承厂子弟校初中使用,三楼为技工学校使用,四楼为课余各类活动的活动平台,而操场等体育运动设施,则由大家共用。永兴八大队小学与轴承厂子弟中学、技工学校合署办学,师生们和谐相处。校园内遍种的青杠树郁郁葱葱,教学大楼呈品字型,造型非常漂亮。

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1979年轴承厂经上级部门批准创办了什邡轴承厂技工学校。技工学校在什邡先后办了四届,招收什邡和广汉党政机关干部子弟,民航飞行学院、什邡烟厂和什邡化肥总厂职工子弟共计100余人。除了负责讲基础课的教师外,负责工程技术的副厂长、学有所长的技术骨干都在学校兼职任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很是不错。虽然轴承厂在什邡只存在了十多年,但它却为什邡现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今天,轴承厂搬离什邡已经快四十年了,洪水沟的山泉水依旧潺潺流淌,青嘴山林木同样苍翠茂盛。太阳从石亭江畔升起,照耀着在原轴承厂生活区旧址上朱家桥村村民修建的幢幢小楼,楼边花草树木在风中摇曳,一切是那样赏心悦目。

朱家村村民所建的小楼比当年轴承厂的职工宿舍条件优秀了很多。如今,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国家一天比一天强大。我们未辜负这个时代,时代也不曾辜负当年建设者们的奋斗和辛苦付出。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