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假期,坐落于成都青白江城厢古城的绣川书院熙熙攘攘。这座始建于宋代嘉佑年间的古老书院,虽迁建更名历经变迁,但教育事业始终如一。先后培育了北宋理学大师理学家谢湜、清代文史学家张晋生、辛亥革命英烈彭家珍、著名诗人流沙河等人。
朝书院深处走去,以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四进四合院建筑模式,关起门来自成天地,独守一方安稳与幽清。肃查室、内外讲堂、学斋、藏书阁等还原旧时书院风貌的厢房布局,成为了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桥梁。
据记载,清末著名学者、时称“蜀中三才”之一的李调元曾应邀到绣川书院讲戏剧史, 附近广汉、德阳、简阳的学子和私塾教员、民众闻讯后纷纷赶来听课。人最多的一天,绣川书院硬是挤进了1200余人。如今,走进书院三进院外讲堂,参观者可以通过以雕塑为主体的“千人听书”场景还原,“穿越”时空,沉浸式感受书院浓厚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