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江水碧蜀山青,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些存留在历史深处的清廉情怀,逐渐在大地上得以赋形。清正廉明以大地的形态,唤起了蜀地别样的情怀。因为伴随唐宋入蜀诗人神驰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那些清廉的激情,罡风四合,振翮而起,像白鹭一样在成都平原上空翻飞……
新编川剧《丁宝桢》剧照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供图
都江堰离堆公园堰功道旁的丁宝桢青铜雕像 资料图
成都市锦江区三官堂街上的碉楼 资料图
四川机器局旧址 资料图
织金县丁公祠 资料图
调任四川总督
丁宝桢(公元1820年-1886年),贵州织金县人,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等人同为“中兴名臣”,做过山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他为官一生清廉刚正,报国爱民。
丁宝桢出任山东巡抚期间,两度治理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机械制造局。出任四川总督期间,整饬吏治、修改盐政,治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整治社会治安,兴办洋务运动。为官数十载,政绩彪炳、深得民心。
1877年5月,丁宝桢正式调任四川总督。其时四川早已百业破败,官场黑暗,民不聊生。成都官员惊闻丁宝桢赴任,欢迎的队伍足足排了半里之长。结果丁宝桢轻车简从,早已回了总督府。他上任后,艰苦朴素。四川官场由此官风大变,渐渐以俭养廉,廉俭之风日甚。他不畏权势,清正廉洁、缉捕盗匪,整顿社会秩序。
他严劾贪墨吏,澄肃官方之余,源于他嫉恶如仇,力主图强御侮。他的到来为疲惫涣散的四川官场注入了一股生猛之力。他借鉴山东机器局的经验,创办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机器制造工厂---四川机器局。山东、四川机器局的创办,成为两省近代工业的开端。为办洋务,保举了一批“博求通识之士”,如薛福成、张荫桓等。在抵抗外来侵略中有功的长庚、鲍超等,都经丁宝桢一手提拔。
成都三官堂本来是一处道教庙宇,也称“三元宫”,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庙宇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名字流传下来。十几年前,由于位于三官堂街的碉楼成为了“垃圾站”,经媒体报道后,残损破败的碉楼仿佛置身而起,进入到公众视野。碉楼无声,依然应证着四川近代工业的沧桑。
创办四川机器局
丁宝桢针对四川的闭塞与落后现状,他上摺请到山东机器局总理徐建寅前往四川,自办机器制造局。丁宝桢曾在山东巡抚任期内,就成立山东机器局,闻名天下。当时四川“勇营习用洋枪,均须购自上海洋行,且不知修理之法,稍有损坏,即成废物。”有鉴于此,丁宝桢拟将候选通判曾昭吉至四川,查看情形,开始自办机器制造。
四川机器局于1878年4月正式建成投产,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并施工的早期工业建筑,采用的是传统抬梁式木结构。其时已可生产仿自西方的单动步枪,但其后发展颇为曲折,迟至1880年后,才进入稳定生产期。
其后再经波折,几度易手,但一直没有停止生产。四川机器局主要是仿制国外武器,1882年就能仿制英国的马梯尼步枪,其后更能仿造加特林机枪、毛瑟步枪、手枪、水冷重机枪、轻型火炮等,从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四川机械工业的发展。
1905年新建的四川机器局是由德国格兰公司邵尔茨菲力克设计的,采用的是德国建筑风格,钢屋架砖墙承重的混合结构。一位专家介绍说:“当时建新厂的砖、水泥以及机器等均是从德国进口,同样是由德国人设计的还有1906年在高攀桥附近修建的白药厂,不但较早地把西方建筑艺术带到内地,而且反映了洋务运动对四川的影响,具有比较高的价值。”
后来四川军政府成立四川造兵局,下属两个厂。原机器局为第一厂,兵工厂为第二厂。1913年造兵局裁撤,兵工厂定名为陆军部四川兵工厂,原机器局称为兵工分厂。兵工厂成立于1910年,设于四川成都东门外岷江之北三官堂,全厂面积共260亩。碉楼就在厂区边。
四川省的机器制造业也始于四川机器局。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四川的官办工业带动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企业。据《四川近代史稿》统计,1891年至1911年间,四川共创办了119个近代工业企业,遍及矿业、制药、印刷、纺织等20多个行业。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说:“成都之以机器制造物件者,自丁文诚公督川时创办之机器制造局为始。现在已大加扩充,银元局、造币厂、劝工局、制革公司、火柴官厂、机器新厂、白药厂、官报书局等继之而起。现在又有商办之印刷公司、文伦书局、电灯公司、攻木公司、自来水公司、造纸公司、天成工厂等,均各办机器,以擅胜场。”
一个细雨濛濛的下午,我来到原南光机械厂门口,看到标有“成都三官堂街31号附1号”的路牌。碉楼上的铭牌还显示,碉楼修建于1877年。2009年8月1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成都市优秀近现代建筑”。据记载,成都曾经有4座碉楼。如今随着城市的飞速建设,三官堂的碉楼是成都市区内唯一的一座老碉楼。
碉楼共3层,高约5米,底层内径有8米左右,均用大块青砖砌成,墙体厚约2尺。碉楼上留有射击孔、瞭望孔等,第3层设有4个炮台,但碉楼底层的4个孔眼为红色砂岩凿成,均被人用水泥封堵。碉楼顶端长满了杂草,随风摇曳,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历史。
清廉报国传后世
这里先不说飘香全球的著名川菜“宫保鸡丁”(当年丁宝桢用剩下的窝笋丁、花生米、鸡丁等烹饪而成,此菜在很多地方也被誉为“清官菜”。宫保鸡丁与鱼香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构成了川菜里最著名的四大名菜),我们看看丁宝桢是如何在都江堰水利工地上过生日的。
王闿运与丁宝桢是儿女亲家,他在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四月廿六日的日记里,特意记载了一件亲历之事:丁宝桢在成都,时值他六十大寿。他在西南一带阅兵。丁宝桢为了避免幕僚的祝寿送礼,故意留在偏僻的都江堰过生日。王闿运得知后,写诗四首祝贺。他特别在题记里补了一句:“时方劾罢按察。”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丁宝桢亲自主持大修都江堰,是清朝260余年来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大规模的整理。他前后12次来到工地巡视,使得灌溉面积由10县扩大到16州县,从而奠定了都江堰灌区的格局,这一为民造福的功绩令四川人铭记在心。
丁宝桢恩怨分明,他主动上疏,为治水有功之人请赐封号。另一方面,又断然裁撤了以往从事“岁修”的官员,既断了他们的“腐败油水”。
1886年,67岁的丁宝桢死于四川总督任所。在四川努力奔走10年的一代名臣丁宝桢,就这样清风一般而去。由于俸金多数用于济困助教,宦银只有400两,一代总督灵柩竟然无法归乡,川、黔、鲁百姓无不“思之辄陨涕”,四川官员们捐资办理丧事,才使得扶柩回乡成行。
游人如织的都江堰离堆公园里,挺立着一尊丁宝桢的全身塑像。我几次路过,总在他雕像前见到老百姓敬献的鲜花。都江堰灌区百姓一直感铭丁宝桢的厚德,当年闻其逝世,万众奔走。挥泪集资于二王庙侧,建起一座丁公祠,朝夕焚香叩拜,祠前撰有一联发自肺腑:“东流不尽秦时水,西望长陪太守祠”。
比此稍早,时任四川按察使的杨重雅,在游历都江堰时,写有一首《都江堰赋》,至今留有碑刻。而他在文末的感叹,移之于丁宝桢治蜀的遭遇,何其贴切。
人们更应该铭记丁宝桢的一句格言:“读书岂为虚名误,报国须教俗念空”。这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均属一个民族的黄钟大吕之声。
人因水聚,廉因人起。注入了廉洁活水的天府文化,勃然兴盛,蔚为大观。
濯锦之江,可以明心见性;濯锦之水,也可润造辉煌。(据《成都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