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与四川公公的剪报本矿区播音员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08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2-14

公公的剪报本

向萍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上周末清理书柜,一本蓝色剪报本映入眼帘。剪报本大而厚重,里面张贴着各种报刊杂志刊发的作品,有的如豆腐块大小,也有的需折页方能入册,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作者---那就是我本人。

轻抚发黄的剪报本,几缕书报久置发霉的气息隐隐飘进我的鼻腔,眼前,瞬间又回放出公公粘贴剪报本时的温馨画面,不觉心头一暖。

说来也挺有缘,我和先生谈恋爱的时候,第一次见家长,先生家就住在税务所单位宿舍。我第一眼看见准公公,只见他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与我幽默风趣、亲切和蔼的老爸,完全是两种不同性格的长辈。顿时让我颇为紧张,不敢妄举,连轻松交流,都显得些许拘谨。当时为了打发尴尬,我便随手翻阅起桌上的报纸来。

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我居然在随手抓到的一张《万县日报》上,看到了自己的第一篇处女作,上面赫然写着我的大名。

“啊?我的文章,发表啦……”抑制不住的惊喜,让我禁不住当场喊了出来。

在场有哪些人,现在回想起来我早已记不清了,反正当时大家都一脸惊愕的样子,纷纷转过头来看我,还争先恐后抢阅那张报纸,试图一看究竟。

“不错不错,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算是文化人了。”向来寡言的公公,连连点头,清瘦严峻的脸庞, 多了几分少有的浅笑。这浅笑里,洋溢着满满的认可,我想,这大概也是我能够成为他家儿媳的“加分项”吧。

再后来,闲暇之余,我爱好不丢,笔耕不辍,经常在《万县日报》上刊发作品,还被评为了报社的优秀通讯员。公公所在系统的《重庆税务》杂志,也屡有我的文章刊发,既有散文随笔,也有诗歌小作,还有关于人物纪实的报道。每每我的新作一发表,公公满脸“写”着欣喜,拿起泛有油墨香的杂志,就像是他自己发表了作品一样开心。

机缘巧合之下,我开始从事记者的工作,把爱好变成了职业。从此,报刊上发表的新闻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此外,还有少量文学作品见诸报端。这一切,公公看在眼里,赞在心上,他常常有意无意叮嘱孙女韵儿:“多多向你妈妈学习!”

一天下班回家,客厅里一片“狼藉”,只见公公戴着老花眼镜,拿着剪刀,弓着腰,神情专注,茶几上、地板上,散乱着不少被剪出小洞的废报纸,原来,公公是在给我制作剪报本。他把报纸上凡是有我署名的文章,沿线裁剪,工工整整摆放在一本笔记本上,然后细心粘贴,并用笔附上作品发表的时间,偶有稍微版面大一些的作品,公公还会仔仔细细折叠规整,拾掇规范,把它们弄得服服帖帖的,整个剪报本,看上去俨然一本严谨的档案。

“韵儿可以学习,我也可以随时查阅,还是你工作成果的展示……”公公边剪边说,在他眼里,这本剪报本意义非凡。

从那以后,只要有我发表的文章,公公阅读过后,总会默默地做一件事:只见他飞舞剪刀,细细裁剪,抹平归集,挨次张贴……那本蓝色的剪报本,变得愈来愈厚重。

记得女儿读五年级的时候,参加过一次《语文报》举办的征文比赛,并有幸获得了优秀奖。作文刊发上报后,公公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他依然把报纸做了裁剪,并郑重地把孙女的获奖文章,贴在了这本蓝色剪报本的扉页。

往事历历在目,2008年公公身患重病,不久后便离开了我们。终日忙于繁琐事务的我,再也没有精力把自己的作品进行剪报归集了,这本珍贵的剪报本,从此就再未更新过。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