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韧?如何在逆境中不仅不被击垮,反而从中获得成长?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课题,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心理韧性,作为一种在压力、挫折和逆境中迅速恢复并从中成长的能力,正是我们应对变化的关键。它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在人类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
什么是心理学中的韧性呢?第一是反弹力,就像一个物体受到压力之后能够反弹,复原到正常的状态。第二是抗压力,就像车轮上坚韧的橡胶,十分抗压,也十分耐磨。第三是创伤后成长(PTG)。有一个概念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就是人在挫折、磨难、打击之下产生的大脑神经系统损伤,从而造成情绪与心理方面的一蹶不振,甚至崩溃。但是心理学家还发现,很多人在创伤后靠着自己内心的积极力量,靠着科学的方法,完全可以走出阴影,达到一种更加快意人生的状态,这就是创伤后成长。
我们提升心理韧性,战胜痛苦、挫折和磨难,是有许多科学方法的:
打破完美主义,悦纳自我。很多优秀的人会走进一个“自我批评的冲动”误区,表现为过分的完美主义,优秀成为一种严重的心理负担。研究发现,这种焦虑是心理韧性耗损的重要原因。提升心理韧性,首先要放下完美主义与自我焦虑的包袱,悦纳自己,欣赏自己。
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人类大脑可以产生一个特别重要的神经化学递质---催产素,它能让人感到爱、真诚与关怀,心里温暖流淌。因此,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工作关系、社会关系与文化关系,多与家人、朋友、同事保持良好的交往,多参与社区活动,多去成全别人,拥有更多的社会同理心,都可以提升心理韧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科学技巧可以从细节上帮助人们强化心理韧性。例如,在心情不好时,可以做一些放松的呼吸练习。出现情绪耗损时,可以闻闻自然界的清香。面对挑战产生无力感时,给自己做顿饭、泡壶茶、冲杯咖啡。孤独寂寞时,可以去做做运动。人生是一个个片段的组合,成功是一个个细节的积累。不同的细节管理,会给人们提供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与情绪价值。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克服情绪耗损,战胜自我怀疑,激发心理力量,走出心理低谷,创造一种坚强的、向上的、永远的韧性。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韧性时,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充满希望。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