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总工会发布的《四川省基层工会职工之家阵地建设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至2029年,全省累计新增支持建设基层工会职工之家阵地不少于1000个。这个“硬核”数据让笔者不禁感叹,当“家”的半径不断扩大,劳动者的归属感便有了可触摸的载体;当“家”的服务不断延伸,“娘家人”的亲切感便有了可感知的温度。
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服务”,这是职工之家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温暖蝶变。《规划》明确建设“综合性、枢纽性、普惠性”职工之家阵地,绝非简单的功能“堆料”,这类“一站式”服务模式致力于拓展完善普惠助餐、职工子女托管、残疾职工康复等功能,职工在“家”里既能学技能、也能陪小孩,既能解心结、还能维权益,主打一个打工人的“真香现场”。
从“指尖一点”到“心间一暖”,这是职工之家从“物理空间”向“精神家园”的温情抵达。《规划》特别强调“数智+”模式,推动构建“一图尽享服务”工会地图。四川省总工会作为全国数智化工会建设的先行者,打造了指尖上的“职工之家”---“川工之家”APP,集建会转会、困难帮扶、法律维权等27个职工服务模块,涵盖了工会服务职工的方方面面。现如今,无论是成都平原还是川西高原,无论是穿梭街巷的外卖小哥,还是日夜兼程的网约司机,广大职工通过“川工之家”APP即可一键直达“家”的服务。
笔者认为,要让职工之家真正成为职工的“第二家园”,还需从“建得好”到“用得活”持续发力。定制“服务菜单”,定期收集职工高频需求,动态调整服务项目,避免“健身器材闲置、托育床位搁置”的尴尬;激活“资源活水”,引入高校、社会组织等第三方资源,可联合职业院校开设更专业的技能培训;实施“健康体检”,每年对职工之家的使用率、满意度进行调研和评估,对“僵尸阵地”及时转型或优化。
职工之家不仅在于提供一方遮风挡雨的屋檐,更是广大职工闲暇时的“技能充电站”、疲惫时的“心灵疗愈站”、困惑时的“权益保障站”。让每一名奋斗者在职工之家中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便是工会当好“娘家人”的时代温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