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骑驴入剑门亲手操办的乡村婚宴马鞍老街:聆听多元文化的和声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11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3-14

细雨骑驴入剑门

李大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公元1172年十一月,陆游从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调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从南郑西行经沔阳、金牛至三泉,转水路乘舟至益昌﹙今广元市﹚,再次路过剑门关时留下了这篇传世佳作《剑门道中遇微雨》。

剑门关景区内的陆游石浮雕

夕阳下的剑门关关楼

盘山栈道 均为资料图

初见“天下第一关”

壁立千仞、断峰高耸的剑门关,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是扼守川北的天然屏障和入蜀出川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

漫长的历时长河中,这里浸润着血雨腥风,闪烁着刀光剑影,流传着千古传奇,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咏叹吟诵。更因唐代诗人李白一首《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精彩描写而名扬天下。

陆游在南郑戌边8个月戎马倥偬中,时常往返于川陕两地,曾先后两次途经迤逦雄险的剑门关,写有《剑门关》《剑门道中遇微雨》和《剑门城北回望剑关诸峰青入云汉感蜀亡事慨然》等多篇经典佳作,深切抒发了“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的报国夙愿,深刻铭记了一代爱国诗人“忘家思报国”的拳拳忠心。

公元1172年春,受南宋四川宣抚使王炎召唤,陆游由夔州(今重庆奉节)驰往抗金前线南郑,一路策马扬鞭、晓行夜宿,第一次途经倚天似剑、横亘如城的剑门关。

陆游全然不顾长途奔波的鞍马劳顿,登上“云飞不到顶”的绝壁悬崖,观览“鸟去难过壁”的峭山崎岭。面对神奇的自然伟力、厚重的人文历史,陆游当即挥笔草就《剑门关》:“剑门天设险,北乡控函秦。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栈云寒欲雨,关柳暗知春。羁客垂垂老,凭高一怆神。”这篇即兴慷慨之作,以“一片赤诚惟报国”为全诗的灵魂,以“栈云寒欲雨”借喻南宋当时的处境,以“关柳暗知春”暗指一线生机的国运,深刻分析了朝廷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强烈抒发了“羁客垂垂老,凭高一怆神。”的壮志担当,通过使用“函秦”“存亡”“怆神”等词,将自然情境、时令景色、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勾连,寄寓陆游渴盼恢复中原的殷殷报国情怀。

剑门细雨中的诗人壮志

公元1172年十一月初,陆游调任成都安抚使范成大部下当参议官。他从南郑西行经沔阳、金牛至三泉,然后乘舟至益昌﹙今广元市﹚,再次路过剑门关,经蜀道于年底抵达成都。

陆游前后两次路过剑门关,一入一出,别样心情。第一次“中原北望气如山”,是热血贲张、豪气冲天;第二次“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是意不得抒,志不得伸。

48岁的陆游,昨天还在南郑前线陈仓古道上策马奔驰,今天却被迫脱下身上挚爱的战袍,卸下腰间锋利的佩剑,离开前线战斗的岗位,在蒙蒙细雨中骑驴入关,前往繁华的锦官城,成了一名无所事事的“闲官”。

构思新颖的《剑门道中遇微雨》,诗中画面感十足。首句是素描画,第二句是写意画,第三句自问话,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

陆游晚年在《秋晚思梁益旧游》中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梁”指南郑,“益”即成都。他是说以前“万里”“远游”的长期奔走,衣上自然沾满了尘土,“远游无处不销魂”的“无处不”(即“处处”),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销魂”。引起“销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中,不是“铁马渡河”,而是“骑驴入剑门”,岂不让人感到伤心?

在诗中“骑驴”的人并非陆游专属。李白、杜甫、贾岛、郑棨、李贺等都曾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联想到“诗人”。于是,陆游在此自问:“难道我只该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还是清朝梁启超懂他:他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

赤诚报国梦 雄关沉痛心

这首诗的内核其实与诗人陆游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密切相关。 陆游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收复中原,写诗不过是他抒发抱负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旋即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对此,陆游很难甘心。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而已。

《剑门道中遇微雨》草就后,悲情难抑的陆游遥望着巍然高耸的剑山和直插云霄的峰峦,意犹未尽,又接连奋笔写下了《剑门城北回望剑关诸峰青入云汉感蜀亡事慨然》:“自昔英雄有屈信,危机变化亦逡巡。阴平穷寇非难御,如此江山坐付人。”此诗不仅抒发了“中原久丧乱,志士泪横臆”的愁肠和忧伤,还运用即景抒情和借古喻今的手法,告诫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如果再不整军备战,继续苟且偷安,蜀汉丢掉江山社稷的历史悲剧就会在南宋君臣身上重演。

究竟是涅槃重生的独特文化,还是偶然巧合的心灵感应?唐朝诗人杜甫48岁时也曾在剑门关停留数日,写下了可以与《剑门道中遇微雨》媲美的《剑门》:“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一个是北伐复中原,一个是南下避兵灾,相同的年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主题,却又殊途同归,他们的诗风由此改变,突兀宏肆,迥异昔作。有人调侃说,杜、陆二人的创作灵感是被奇异的巴山蜀水激活的。

峥嵘岁月与英雄诗魂

这天,我从成都驾车来到剑阁县,透过车窗看见通往剑门关景区的公路,绿树成行,繁花铺地,那些历史人物的雕塑像铁甲卫士一样笔直站立在道路两旁,好似一步步走进历史旧梦的深处。目之所及,又犹如一幅巨大的水墨画里,山重水复,江天寥廓,烟雾朦胧,不知不觉间,剑门关景区已近在咫尺了。

据史书记载,秦国为了统一天下,曾派张仪修筑栈道,意图通过剑门关进入巴蜀之地。而剑门关的险峻地势,使得这一计划异常艰难。然而,正是这份艰难,成就了剑门关的赫赫威名。

历朝历代的诸多历史风云人物都曾在这重要隘口留有足迹,既有李白、杜甫、陆游等大批诗人,也有张飞、邓艾、姜维等众多武将,但我觉得最耀眼的当属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姜维。

三国鏖战,他仅凭区区5万精兵,让魏军将领钟会15万人马寸步难行,书写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三国史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隘口处修建了公祠,天地昭辉,英雄们被推崇膜拜,成为游客们的打卡胜地。

行走于悬于峭壁之上、蜿蜒曲折的栈道,仿佛悬于半空,令人心惊胆战。而鸟道则更为险峻,仅容一人通行,两侧皆是陡峭的悬崖峭壁,行走其上,仿佛置身于云端,与飞鸟为伴。这些险峻的通道,不仅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为剑门关增添了一份神秘与险峻的气息。

“走过剑门关,人生无难关。”这句谚语不仅赞美了剑门关的地理特点,更深刻诠释了人生的哲理。在漫长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或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勇气,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走向成功。

然而,当年的陆游虽然两次走过剑门,心却始终停留在了关外的北方。

剑门关不是书本上的文字、博物馆中的展品,而是有魂魄、有体温的人文意象,是饱蘸血泪、满身沧桑的历史老人。悠悠岁月、茫茫蜀道、巍巍剑阁、重重关隘,回荡着金戈铁马的浑厚声音,浮闪着文人墨客的坚执身影,淬炼凝铸成了厚重璀璨的剑门文化。一代爱国诗人陆游是剑门文化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其剑门经历与剑门诗章成为了后人领略剑门文化的重要资源。

一心牵挂南宋安危的陆游,虽然未能在“铁马冰河”的战场上杀敌报国,但他的剑门系列爱国诗篇却永久流传,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精忠报国、奋发图强。我想,这不仅是一代爱国诗人陆游的荣耀,也是巍巍剑门关的幸运。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