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纸鸢诗翩飞粥香清欢江韵宜宾慢慢“长大”的家乡芳华赞春醒记录春天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1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3-14

慢慢“长大”的家乡

汤飞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我越走越远,家乡却在慢慢长大。

当我背上小姑送的书包迈进村小的大门,落座后迫不及待地打探“四邻”的家在几队几组。轮到自己时,我自豪地说:“我是四队徐家湾的人。”这份骄傲源于校园就在四队。出了校门,往左沿马路行一百多米,向右一折进湾,第二个院子便是我家。同队的同窗有一个,后来随着前辈留级,又多了一个。

村小的课桌和凳子是“连体”的,桌面长不到一米五、宽约半米,满脸“皱纹”。书写时若纸薄力稍大,多半要戳破。桌面之下约三十厘米处有两条木梁,聪明且手巧的女生以毛线缠绕搭桥,用来放书本文具。

等转入乡中心小学后,再提徐家湾容易让人一头雾水,于是家乡随我一起长大些,变为“文生村四队”,村在本乡七兄弟中排行老三,常以序简称。如此一来,本村的学生无论长幼皆是“老乡”。

我家距学校有十余公里,较其他乡友还算近的了。冬天凌晨从五点多开始,路上便有了学子们的身影。有的还抱着几个麦秆捆子当火把,以照亮求学之路。走这段路要花费近两小时,如果走小路会稍快些。若能幸运地搭上顺风车,那疲惫的双脚定会感激不尽。

读完初二,乡初中停办,我只好转往两河镇中学。它是小姑的母校,其实离家更近。向师友们介绍时,说自己来自“共和三村”。初三这一年,纵使侥幸进入了校史上的首届实验班,亦不敢有丝毫懈怠,抬头看黑板,仰头背课文,埋头做习题,扯长了耳朵听讲,连去厕所都要加快脚步,生怕浪费一秒。

继而前往县城读高中,我变成了“两河人”,老乡也随之增多。爷爷偶尔进城来探望,总爱领我去老休闲广场旁边的一家店吃鱼圆子,至今难忘那股鲜中略带一丝腥味。前不久偶然路过,老店居然还在营业,且客流不息。

之后,我在省城短暂待过数年,家乡悄然扩大至市,身边的同事偶尔能从口音中辨认出我是何方人士。

我曾以为家乡和我一样,已经停止了成长,我们将一同静静地老去。然而,我终究踏上了异乡的土地,继续编织生活的篇章。家乡,似乎别无选择,只能再次伸展它的枝桠,继续它的生长。

如今,我有两个家乡,一个留在原地盼着我回去,另一个则陪着我漂泊远方,互为倒影。彼此离得愈远,它的形象愈大,而一旦走进徐家湾,则合二为一,可惜机会难得。因此,家乡悄然转变成了故乡,它遥远地坐落在地平线的那一端,却又紧紧地贴在我心灵的最深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