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站牌
1965年国庆节刚过,一支铁路筑路大军分乘多辆卡车,离开工程告一段落的成昆铁路现场,从都江堰启程奔赴350公里外的宜宾。在那里,他们将投身于即将全面展开的宜珙铁路建设。
沙河,宜宾至珙县全程66公里中间的一个小镇,镇旁边有一处地标性的小山丘,当地人称猫儿山,也是这支筑路大军安营扎寨的地方。在山上,一座临时铁路医院拔地而起,旁边还有一家代号为415的医院。以415医院为中心,四个筑路中队分布在周围。
今年84岁的郑质夫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沙河镇人,当年才20出头的他是猫儿山所在地的赤脚医生,至今他还能清晰地喊出曾经415医院许多老同志的名字,也能回忆起当年铁路建设时的浩大场面。郑质夫老人回忆说,当时大家都干劲十足,许多人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即使受了小伤或生了小病,也绝不离开工作岗位。
宜宾因为地处丘陵山区,铁路建设不可避免地需要开山凿洞。由于当时施工条件有限,意外事故时有发生。有一位年轻女职工,被滚落的飞石击中双腿,可她依然不愿离开工地。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带着担架和药箱,深入建设一线,随时处理伤情。每当谈起这些往事,郑质夫老人总是感慨万分:为了早日修通铁路,那时的人们真是拼尽了全力。
宜珙铁路一头连着川南重地宜宾市,一头连着以出产优质煤著称的珙县,早日建好这条铁路,对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宜宾沙河镇,有许多优质土特产,其中的沙河豆腐,后来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称号,可宜珙铁路建设多年,这支筑路队伍中的许多人,竟没有去近在咫尺的沙河镇街头吃一顿豆腐,每个人的心思和精力,都聚集在了这条铁路的建设上。
上世纪70年代初,沙河驿火车站基本建成,同时宜珙铁路的宜宾至沙河段率先通车。当地老百姓欢欣鼓舞,他们终于可以坐上绿皮火车去宜宾城了,30多公里的距离今天看来并不远,但在当时就像一道天堑。
铁路的开通对我的父母也一样重要,他们可以坐上绿皮火车,过宜宾,到内江,然后转乘成渝铁路的列车回老家重庆,生活大踏步地向前,时空距离缩短了不少。
1972年10月,历时七年后,父母所在的筑路队完成铁路筑路任务,坐上火车,经他们亲自建好的宜珙铁路,最后又回到成都,最后在金堂县扎根,投入到另一番火热的工作中去。
回首宜珙铁路,从1966年初到1977年最终建成,经过无数铁路建设者们的艰苦付出,终于在川南地区建成了一条铁路大动脉,无数的优质原煤从这条铁路奔向祖国建设的四面八方,无数的山区百姓从这条铁路奔往山外的世界。
沙河驿火车站后来以镇上一条百年老街的名字命名为赛金桥火车站。随着时代的发展,公路交通日益便捷,宜珙铁路在本世纪初停止了客运服务。同时,由于对矿产资源的保护政策以及煤矿的陆续关停,这条曾经繁忙的铁路线也逐渐冷清下来。
前不久,我回到小时候生活过的猫儿山,又去到了赛金桥火车站。看到空旷的站台,沧桑的站牌,内心十分感慨。赛金桥火车站,只是中国铁路网中一个非常普通的小站,曾经也承载着铁路动脉的重任,更留下了包括我父母在内无数铁路建设者的青春和汗水。虽然火热的建设场景已成为历史,但父辈们为中国铁路建设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以及像赛金桥这样无数普通小火车站对中国发展的贡献,都将成为这些小站永恒的荣耀。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