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启动数字唤醒历史 创新赋能未来资阳雁江:课间延长“5分钟” 快乐不止“2小时”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实务培训首场讲座举办广汉市举办小学道德与法治优质课展评活动广安市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有“新”走“心”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构建“四位一体”校园体育生态圈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19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3-24

数字唤醒历史 创新赋能未来

——记西财天府学院《德阳范家大院数字活化项目》团队

记者万天月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团队对范家大院进行调研勘测

范家大院品牌形象设计

团队师生了解范家大院历史及现状 均为受访者供图

位于德阳市罗江区御营镇响石村的范家大院,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后裔在清朝雍正年间携家人从广东迁至罗江后,历经10余年修建而成的家族宅院。这座背枕青山,前绕清流的复式四合院,是德阳市境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清代民居和客家院落。要让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并焕发新活力,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范家大院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数字化建设与传播滞后、缺乏可借鉴的实践案例等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在去年12月举办的四川省第二届职工创新大赛上,来自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环境设计系数字空间教研室团队的《德阳范家大院数字活化项目》,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优胜奖。这一成果让我们看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文化遗产的活化与传播拥有了更多可能性。

科技赋能 范家大院“数字重生”焕新彩

“《德阳范家大院数字活化项目》的初衷是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深入挖掘范家大院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并以数字化方式进行重现和展示。”作为项目核心推动者的刘丽娟,是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环境设计(数字空间方向)专业负责人。她带领团队通过跨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成功将范家大院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自去年以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刘丽娟与团队不仅完成了范家大院的数字化存档,还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导览等技术手段,显著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让参观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范家大院的文化魅力。同时,项目还通过制作专属旅游地图、设计品牌形象、策划在线教育资源等方式,优化旅游管理,提高景区运营效率,为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如何精准地将范家大院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结构以数字化形式呈现方面。”刘丽娟表示,在《德阳范家大院数字活化项目》中,团队协作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

“文化遗产的数字活化涉及建筑测绘、数字建模、历史研究、品牌设计、交互设计等多个领域,单靠个人很难完成。”据团队成员、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杨晗介绍,项目成员各有所长,既有擅长建筑测绘的专家,也有精通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还有负责交互体验的设计师。大家在持续的沟通与碰撞中不断完善方案,共同推动项目进展。

正是这种跨领域的协作,使得团队能够在技术实现与文化传播方向上同时发力。“为确保数字建模的精度,我们开展了大量实地调研和历史资料考证工作,并通过持续的技术调试,优化AR场景的同步效果,实现了虚拟现实与现实空间的高效融合。”团队成员,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饶东杰说,在传播方向,项目突破了地域文化的物理边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更多人能够“云”游范家大院全景空间,在虚拟场景中了解其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而在创造方向,团队通过视觉设计和商业开发,将范式家训“谦恭廉俭”的家风文化和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全新的视觉识别系统,持续优化旅游体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德阳范家大院数字活化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文化,显著增强了范家大院的旅游吸引力,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年均节创经济效益10万元的目标。

创新反哺 科研成果融入课堂育英才

除了作为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的探索者,团队成员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他们深刻理解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将创新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创造能力,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

日常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在刘丽娟看来,个人的创新研究和项目实践能够为课堂带去前沿的学术动态、实际案例和最新的技术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具现实意义,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德阳范家大院数字活化项目》之外,刘丽娟还曾参与多个基于无人机技术的传统村落数字景观重建项目。在日常教学中,她将这些项目的技术与应用方法融入课堂,设计了专业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无人机进行数据采集,并学习图像处理和景观数字化重建的方法。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无人机技术的应用,还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数字媒体艺术领域发展迅速,新技术与新观念层出不穷。饶东杰将自己在《德阳范家大院数字活化项目》及石刻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项目中的经验融入日常教学,为学生带去了更具时效性和实用性的“干货”。 此外,他还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了创意启发环节,借助“创意闪念”训练、小组协作、案例研讨等方式,从专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在范家大院数字活化项目中,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建模、文化解读和交互展示经验。我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文博空间设计》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并鼓励他们自主探索不同类型的数字展示手段。”杨晗认为,这种结合创新实践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课堂更生动,也激发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

探讨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既需要教师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据了解,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学术平台,支持他们开展创新课程和实践项目,并提供学术资金支持,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创新训练和竞赛平台。学校注重与行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举办创新讲座和工作坊,并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创新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助力他们在创新领域快速成长。

创新之路永无止境。刘丽娟表示,接下来,项目团队计划进一步拓展数字化活化的内容和范围,增加更多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德阳范家大院的历史文化。同时,团队将持续优化互动体验,使游客不仅是文化的观赏者,更能成为文化探索的积极参与者。“我们还计划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拓展到更多的文化遗产景点。例如,利用AI提供个性化导览和智能问答,提升游客体验;或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景区管理,提高运营效率,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