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宴饮画像砖 东汉(四川博物院藏) 四川博物院供图
与那些主要描绘长袖飞舞、鼓乐齐鸣、酒杯交错宴饮场景的画像砖不同,四川博物院馆藏的这块画像砖,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东汉时期“干饭人”的简单快乐。
砖上的画像布局均衡,人物表情生动,勾勒出了三位知己的小聚场景。也许是为庆祝节日,也许仅仅是因为思念,跨越千年的时光,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席间融洽的氛围和流动的情感。
首先是一处坚固的房屋,样式具有那个时代的美感,屋顶舒展优美、坡度平缓,檐口、屋脊多是直线,两只凤鸟一左一右、矫健灵动,屋后的一棵大树生机勃勃,和两处阁楼一起,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似乎在屋宇之后, 还有庭院深深的殷实富足。
案头摆放着丰盛的酒食,画面中间一案,案上置杯、碗、双箸。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汉代蜀人已经是美食高手,天上地下的食材皆可经过一番炙烤蒸煮端上食案。
有佳肴,则必以美酒佐之,汉代的酒种类丰富,已有黍酒、稻酒、甘醪等,耳杯则是最常见的饮酒具,因两侧有执耳得名。箸作为当时人们一种重要的进食工具,细细长长陈列在案。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西汉汉元帝时期黄门令史游编撰的《急就篇》中称:“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东汉学者郑玄也在注解《礼记》时解释道:“梜,犹箸也。”
画面中三人,宽袍大袖,头顶戴冠,衣着得体。居中老者,显然备受两位客人的敬重与爱戴:左侧之人手举碗,碗中斜插双箸,恭敬奉上;右侧之人屈臂捧花,向他致意。老者一边伸手接过左侧递来的碗,一边情不自禁地嘴角上扬,沉浸在受尊重与友情环绕的幸福之中。
画像砖上的三人能够如此快乐地共进餐食,得益于当时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秦至汉初,移民入蜀,带来先进技术,为四川经济注入新鲜血液;东汉时期,田连阡陌,男耕女织,六畜兴旺,这些都为小康生活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宴饮的快乐,不仅在于大快朵颐、畅饮美酒,更在于身处太平盛世、物产丰饶的年代,与三五知己围坐一堂、心意相通的珍贵时光。(易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