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百万职工游巴蜀”的景区门票,让快递小哥张师傅带着家人走进恩阳科普大视界。据“恩阳工运”消息,巴中市恩阳区总工会向职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发放价值20余万元的文旅优惠券,覆盖景区门票、住宿、餐饮等领域,直接带动消费逾500万元。这不仅是全总《关于加大工会经费投入力度助力职工文化旅游消费十项措施》(以下简称《十项措施》)的生动实践,更揭示了职工“小账本”与地方经济“大循环”的深层关联。
职工的消费力,是区域经济最直接的“晴雨表”,过去,基层职工受限于收入水平和工作强度,文旅消费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选项。工会通过定向发放消费券、免费门票等普惠性福利,实质上是为职工“减负松绑”,释放其潜在的消费需求。这种“工会搭台、职工受益、经济增效”的模式,打破了“低福利-低消费-低活力”的循环。
全总《十项措施》的深层价值在于将职工福利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工会通过发放定向文旅消费券,引导职工深度体验本地特色服务,既为职工提供高品质休闲选择,又为中小企业“引流赋能”,这种“以需促供”的良性互动,推动地方文旅产业从“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工会的消费激励措施俨然成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隐形推手”。
全总《十项措施》的智慧在于深刻把握“权益保障”与“消费信心”的辩证关系。若职工时刻担忧欠薪、工伤无保障、技能停滞,自然不敢放开消费。为此,《十项措施》中特别强调助力职工技能提升、加强职业伤害保障、加大困难帮扶力度等权益保障举措。这种“权益-消费-发展”的闭环逻辑,正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浙江工会推出“疗休养+技能研修”一体化服务,让职工在休闲中提升职业能力;上海工会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互助保障体系,消除其后顾之忧。当职工不再为“明天能否安稳”焦虑,今天的消费活力便自然释放。
能否让《十项措施》从文件真正走进现实,基层工会需把握三个关键。一是精准对接需求,避免“一刀切”,在落实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职工家庭的“短途游”“亲子游”等需求,在门票、住宿、就餐等方面打好“组合拳”,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二是要构建“工会+企业”协同机制,要求合作企业不能因职工使用的是优惠券就降低服务质量,既要保障职工权益,又要防范政策套利。三是要借助“数字化”提升普惠效能。要充分利用好“川工之家”“职工之家”等平台,实时监测核销数据,动态调整资源投放,让工会福利真正“触手可及”。
从职工手持消费券的笑脸,到区域产业发展的加速度,全总《十项措施》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微观样本,各级工会组织以职工需求为导向,以消费激励为纽带,既托举起职工 “稳稳的幸福”,又激活了地方经济 “一池春水”,为《十项措施》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