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门部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神奇动物”有妙用成都启动美育浸润行动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自制仪器公益推广基金成立乐山出台政策加大教育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汉源县“三个聚焦”激发足球体教融合新动能渠县中学开展2025年防溺水安全演练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41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4-21

“神奇动物”有妙用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企共研项目获省职工“五小”活动创新成果奖

实习记者谭悦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章津铭教授(左三)带领团队进行敷贴制备工艺探讨

团队成员吴亿晗博士和成颜芬博士(左)为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敷贴治疗 均为受访者供图

蟑螂,因其体表和消化道会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它的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还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让很多人避之不及、谈之色变。在我国,它被视为“四害”之首,但在中医药学师生眼中,它却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药。在四川省职工“五小”创新活动的优秀成果中,成都中医药大学校企共研的“蠊生肌”纳米纤维创伤敷贴,就是以蟑螂为原料制作的。

神奇的美洲大蠊

“民间用‘打不死的小强’来形容蟑螂,因为它生命力非常旺盛。就算断了头,都还能存活7~9天且能产卵,这是其自身基因携带的。”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章津铭说,“它可是恐龙同时期的生物,早在3.8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

蟑螂是蜚蠊目蜚蠊科昆虫,蟑螂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咸寒,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闭、内寒无子。”“在云南白族民间素有将蟑螂碾碎敷在伤口上,促进伤口愈合的用法。”项目团队负责人吴亿晗介绍道,“我国西南地区民间把蟑螂俗称‘偷油婆’,但并非任何蟑螂都能入药。全世界蟑螂分为很多种,有美洲大蠊、德国大蠊、德国小蠊、澳洲大蠊等,但只有美洲大蠊能入药。”章津铭补充道:“《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历代本草均明确指出蜚蠊‘白颈者良’,这里的‘白颈’正是美洲大蠊的特征形态,现代研究经过全基因组测序验证,也确认“白颈者”正是美洲大蠊。”

中医认为,美洲大蠊内服具有健脾消疳、活血通脉、利水消肿等功效,可用于胁痛、癥瘕、疳疾、心悸、气喘、水肿等;外用则具有消肿生肌的功效,可用于水火烫伤、各种创伤及溃疡的治疗。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研制的单味中药制剂“康复新液”就是美洲大蠊药用效果的最好证明,据了解,康复新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身体内部腔道溃疡和体表皮肤创面修复。

然而,在康复新液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千万吨美洲大蠊的虫体药渣。据章津铭介绍,目前对这些虫体药渣多采用堆放掩埋或制作动物饲料等粗放方式处理,未能实现有效利用,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问题。“‘康复新液’更多的是小分子的提取,但大分子的多糖没有提出来,都留在美洲大蠊的壳上面。“章津铭说,“团队就想能否将这些虫体药渣进行二次提炼,将它们‘变废为宝’。”

你知道蟑螂其实很臭吗?

在采访中,章津铭表示:“中药学研究一定要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标。”为了让团队科研项目能直面临床医疗的痛点、难点,章津铭时常带领团队到医院临床“转悠”,和临床医护工作者开展长期合作交流,“我们在医院里看到很多糖尿病后期的患者,因为末端供血不足导致创面难修复,甚至产生坏疽,伤口都变黑了,最后只能截肢。”吴亿晗略带遗憾地说:“和普通伤口创面不同,糖尿病足作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无法自己修复,临床上又缺乏有效的药物,常用的敷贴只能起到护理作用,在医护过程中难以起到促修复和抗菌的作用。”

于是,一场源自于临床治疗需要,立足于“绿色中药、变废为宝”原则的实验开始了。

“你知道蟑螂很臭吗?”吴亿晗聊起了团队研究美洲大蠊过程中的趣事。

“大家在做实验时已经在心理上做好了‘有味道’的心理建设,但当把蟑螂虫体放入60摄氏度左右的烘箱烘干处理后,味道更加浓郁了。一位师妹取样品时,尽管戴上口罩,但还是被来自虫子的特殊味道‘震慑’得直接坐地上了。”吴亿晗笑着说,“但慢慢地,我们都习惯看到这些小虫子,也习惯了这个味道。”

章津铭则补充道:“虫体的腥臭味其实是昆虫之间交流的信息素。目前很多中药存在患者顺应性差的问题,要么口感较差,要么有不适气味,我们开展制剂创新研究,就是要通过新型的制剂技术,把我们不要的部分去除,想要的部分留下,并做成适应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制剂形式。”

通过实验,他们惊喜地发现康复新液的原料药渣---美洲大蠊虫体壳子,经提取纯化处理后得到的多糖组分可显著增强创面愈合,具有抗炎、促血管新生的作用。

传统中药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现今,外用中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药水猛淋,通过这种方式用药,药不能持久作用在伤口上,会导致药效减弱;另一种是使用创伤敷料,通过这种方式用药,存在传统纱布敷料需频繁换药,易造成二次撕扯的问题,而新型水胶体敷料因为过度封闭,透气性差,易引发过敏。“我们就想能不能开发一种不需要频繁更换,又能吸收组织液,克服市面上常规敷贴缺点的产品。”

这时,章津铭及其团队便把目光瞄向了现代科技---静电纺丝技术。

静电纺丝原理,是将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带上几千至上万伏高压静电,带电的聚合物液滴在强大电场力的作用下形成喷射细流。在细流喷射过程中溶剂蒸发或固化,最终落在接收装置上,形成类似非织造布状的纤维毡。

“这种纤维属于纳米纤维,直径只有头发的千分之一,它透气性好,且属于生物可降解的,直接贴在皮肤上,能慢慢被皮肤吸收掉,遇水则会变成透明的胶体状。下次换药时,只需拿生理盐水清洗一下就可以了。”章津铭说。

就这样,一种以美洲大蠊药渣中生物活性多糖为原料,经过目前最先进的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而成的,新型纳米纤维敷贴---“蠊生肌”纳米纤维创伤敷贴诞生了。

章津铭介绍:“相较于传统敷贴,该纳米纤维敷贴不仅可促修复,还能让创面免受继发感染;不仅可有效吸收伤口渗出物、促进组织再生,还不会同伤口粘连;不仅安全无毒,还不会产生免疫排斥。除此之外,该款敷贴还能有效解决临床急性创面的问题,如手术后伤口的护理、烧烫伤创面及慢性糖尿病溃疡等。”

“蠊生肌”纳米纤维创伤敷贴的诞生,体现了中医药中“药辅合一”的特色和精髓,即药之为辅,辅之为药,合二为一,以达佳效。美洲大蠊中的多糖不仅能发挥促创面愈合的药效,又是构建纳米敷贴的骨架成分。

多年的深入研究,使得章津铭及其团队针对糖尿病相关创面、慢性感染性创面等临床常见病症,在活性物质筛选、制剂技术创新、剂型改造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团队还会继续围绕临床难题,开展更多更具个性化的中药创新制剂产品。”章津铭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