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 2025 年四川省讲解员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元举行四川发布两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阶段性成果中宣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十一届四川旅博会即将举办岷江畔“苍生大医”让中医焕发新光彩“风雨无阻”的“城市美容师”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42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4-22

迎第56个世界地球日

四川发布两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阶段性成果

实习记者 刘佳怡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省自然资源厅发布两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阶段性成果。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实践答卷,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双双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黄河流域治理交出亮眼成绩单

截至目前,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已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3.25万公顷,形成三大效益协同提升的治理范式。

生态效益方面,阿坝州黄河含沙量由每立方米1.4千克减少到每立方米0.3千克,大气环境质量排名全省第一、全国前五,28个国省控制断面水质全面达到二类以上标准;生物多样性维护能力稳步提升,黑颈鹤、白尾海雕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扩大,若尔盖县首次成功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林麝的珍贵生活影像资料。

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红原县造林碳汇项目成为全国首批、四川省唯一启动开发并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公示的林业碳汇项目,生态修复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畜牧业和劳动收入提高,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448元, 同比增长7%,公众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达95%以上,兑现各类生态补偿2.91亿元,发放生态公益岗位补贴1.49亿元。

科技创新方面,不断推进生态修复科技创新,项目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修复模式,采用“填沟还湿、水系连通”“五步治沙法”“植物纤维毯”“全生命周期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等创新技术,若尔盖县沙化土地治理项目创新形成沙障技术荣获四川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打通生态廊道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已完成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083.17公顷,修复废弃矿山(矿点)103个,消除地质环境隐患点56个。

根据大理石矿、花岗岩矿、石棉矿三个矿种类型,项目区从“国家-区域-地方”三个层次,“生态-安全-景观”三个维度出发,按照国家公园核心区、一般区、周缘区的特点,根据各县所处区位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生物和工程等措施,通过废弃矿山图斑点位的生态修复,打通被阻断的生态廊道,形成生态系统保护体系网络,进而提升整个区域的生态功能,维护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生物多样性,提升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质量。

基于高精度实景三维的山区生态修复精细设计与精准监测技术、“五步施工法”等创新技术,项目区实现了精准修复,用科技让矿山重批绿装。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