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泛黄的古籍,踏遍苍翠的山野,在眉山洪雅县,一群民间“线人”正以热爱为火把,点亮历史的暗角。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洪雅县新发现的109处文物中,七成线索源自乡土文化守护者---他们或是耄耋之年的文史学者,或是躬身田垄的普通村民,循着古籍记载、口耳相传的碎片,在荒草崖壁间叩问文明的密码。当专业普查步履难抵偏远山乡,这群“跨界守护者”以脚步丈量土地,用知识解码时光,让深埋的崖墓、残损的石柱与湮没的宗族碑刻重见天日,为文物保护写下充满温度的新注脚。
卢亮(左)和王仿生(中)进行田野考察
洪雅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玉屏半山东明寺遗址
姜纯秀(左二)和文物普查员在一起
“这是东明寺遗址,寺庙是明朝时修建的,你看,这旁边的石柱,有的雕龙,有的刻有建筑信息……”“这是东汉时期的崖墓……”“这个是姜姓祖先墓……”近日,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向珂冬在电脑上翻阅“洪雅新发现文物”图片时感慨道:“能找到这么多文物,离不开我们洪雅的民间力量。”
“山野寻踪”担当传承之任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洪雅县“四普”工作有序推进,为达到“应保尽保”的要求,全面掌握洪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2024年7月,该县文物保护中心在多个平台发布征集公告,面向社会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信息。数月以来,文物保护中心陆续收到了不少热心“线索提供人”的主动问询,获得了新发现文物线索80余条。
今年已77岁的洪雅文化人王仿生便是其中之一。
“王仿生老师在‘四普’中为我们提供了文物线索47处。其中,古建筑11处、古墓葬21处、古文化遗址4处。”向珂冬介绍说。
“这些文物点的线索,大部分都是从书上翻出来的。”王仿生说,“王国维后有‘三重证据法’,我们就是在用古籍、实物和口述史。”
循着书页的“地图”,自1980年参与文物调查工作,到先后参与编修县志,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将田锡文化推向全国……四十余年间,王仿生的足迹遍布洪雅青山,在文物普查中贡献了大量关键线索。
“印象最深的还是本次新发现文物---将军镇的崖墓。”王仿生回忆道,2024年腊月,他带着调查队循着村民一句“崖上有洞”,发现了东汉崖墓。
“要晓得,火药是唐代才有的,也就是说,这些崖墓是当时的人一锤一锤凿出来的……”王仿生说,“这也正是文物调查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弘扬文化。”
“王老师爱看书,对洪雅历史文化也有研究,跟着他一起去田野考察总能学到东西。”提起王仿生,受其影响成为文物“线人”之一的卢亮这样评价。
“时光解码”把热爱做成事业
洪雅历史文化悠久,文物遗迹众多。据统计,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洪雅目前新发现文物109处,在眉山居于前列。
位于洪雅县柳江镇玉屏半山的东明寺,是一座石筑寺庙,修建于16世纪。据现存遗址文字记载,当时有洪雅安宁、中保、保安三地的人参与建设……
时间回到2018年底,卢亮与三位同伴相约入山寻访古迹,在荒草丛中辨出此寺残址,让明代石柱上的蟠龙得以重见天日。“这些石头会说话。”卢亮说,“县志里没写的东西,透过文物便看到了。”
今年,看到洪雅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征集线索的公告后,在王仿生的牵线搭桥下,卢亮随即提交了文物线索,包括修路纪事碑、名人墓、寺庙遗址等历史遗迹。
“都说装裱是给书画续命,那发现文物就是给历史续脉。”卢亮说。生长于柳江的他,虽是一名农民,但源于对历史的热爱,让他把探索和研究历史古迹作为一份“责任”坚持了下来。
和卢亮一样,洪雅县花溪中学退休教师姜纯秀也正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份热爱。
“四普”期间,在姜纯秀提供的文物线索中,古墓葬居多,墓碑上多有家族祖碑信息,为研究明清地方家族历史与碑刻艺术提供了实物支撑。她说:“当年在学校为学生编写有关洪雅历史文化读本,查阅史料时,了解到曾璧光、田锡等名人事迹,从此在心底埋下了研究历史的种子。”
退休后,姜纯秀的“三尺讲台”延伸到了山野。发现研究姜姓祖先墓、张柱故居等文化古迹,还在姜姓祖先墓中寻找到连续数十代的家族密码……
“那天突然下起雨,我护着笔记本往山下跑,摔了好几跤。”据姜纯秀回忆,2021年秋,她循着村民口中有西崃山竹麻林“山腰有块刻字的断碑”的线索,第一次独自进山寻找姜姓祖墓的踪迹。踩着湿滑的青苔攀爬了近两小时,最终在一处崖壁下发现了半截残碑---碑文虽风化严重,但“姜氏”“洪武元年”等字仍依稀可辨。几天后,她带着考古队重返现场,从周边土层中清理出十余块带铭文的墓砖,拼凑出一段跨越明清两代的家族迁徙史。
如今,姜纯秀的“田野工具箱”里多了把地质锤和放大镜。“山里蛇虫多,但我总想着,那些墓碑在等我‘说话’。”她望向远处的玉屏山,目光灼灼。
“民间线人+文化认同”的群众考古模式
事实上,在洪雅,和王仿生、卢亮、姜纯秀一样热爱文物古迹、热衷文物保护的“线索人”还有很多,他们中既有文史专家,也有村社干部、退休干部,还有热心群众……据统计,洪雅本次普查新发现的109处文物点中,约70%来自民间线索。
他们不是专业出身,却最懂土地的体温。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线索,尽己所能地为文物普查队提供有效线索,为文物普查贡献了一份“特别的力量”。
目前,洪雅文物普查员正根据这些“跨界守护者”提供的文物线索,一一进行实地调查登记。
“通过征集公告和社群动员,以最小成本覆盖广泛区域,尤其适合偏远山区。”洪雅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邓福勇介绍说,洪雅以民间文化爱好者为核心驱动力,形成“群众主动参与-政府跟进保护”的路径。“通过地方历史爱好者的深耕,将文物保护与个人身份认同结合,激发持续热情。”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杜战伟表示,相比浙江良渚、陕西蓝田的民间文物保护案例,洪雅的文物保护模式有其独特性与普适性。
“洪雅模式为小规模、分散型文物提供了保护新思路。”杜战伟说,民间线人和文化认同的群众考古模式,适用于专业力量薄弱但社区文化认同感强、民间文史基础好的地区。群众考古不是“业余行为”,而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补充。当专业力量难以覆盖偏远地区时,本土文化爱好者的深耕往往能填补空白,这种“地缘性知识”具有不可替代性。
杜战伟进一步指出,洪雅模式的核心启示在于“文化认同驱动保护”。王仿生、卢亮等民间“线人”对本土历史的情感投入,远超经济利益激励,这种内生动力正是可持续保护的关键。未来全国普查可借鉴其“征集公告+社群动员”机制,降低参与门槛,同时建立科学的线索验证流程,避免民间热情因专业性不足而受挫。
“文物保护不应是‘象牙塔里的学问’。”杜战伟强调,“洪雅的青山绿水间,一场自下而上的文化觉醒正在发生。若能将其经验制度化,四川6.5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无数未登记遗产,将迎来更广阔的守护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