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舒慧参加四川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新技术助力教学
陈舒慧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 均由成都大学供图
比赛开始的铃声响起,陈舒慧深吸一口气,从容不迫地开始了她的演讲:“文脉悠悠传古韵,博物馆学启新程……”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颁奖典礼上,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教师陈舒慧的名字醒目地出现在新文科副高组全国三等奖的名单中。这是成都大学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创新奖项,也是陈舒慧教学生涯的一次重要突破---从2018年新开设的《博物馆学概论》课程开始,经过多年的精心打磨,最终凭借跨学科融合、实践导向的创新教学模式,赢得了这项全国性的教学创新大奖。
台下掌声雷动,台上的陈舒慧不自觉地握紧微微出汗的手掌,恍惚间,她仿佛又回到了六年前第一次讲授这门课程时的场景---教室里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的沙沙声清晰可闻……
从省赛到国赛 每一步都在突破自我极限
参加教学竞赛的经历,是陈舒慧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法宝。2022年,陈舒慧参加了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进入决赛。这次比赛的经历让她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例如,更加注重完善课程内容的设置、节奏的把握和学生的互动等环节。
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陈舒慧开始着手备战成都大学第四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赛决赛。一个月的备战周期里,她带领课程团队加班加点梳理课程资料,打磨创新思路。在校赛中,她的课程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认可。
2024年1月至2月,正值寒假,休假在家也不曾松懈,陈舒慧进一步整理创新思路,增加“博物馆运营”“实地考察”“项目制学习方法”等实践板块,同时搜集更多的课程相关资料,融会跨学科知识,试图为《博物馆学概论》打造跨学科的教学模式。
当得知自己的课程在省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晋级国赛时,陈舒慧感到既惊讶又兴奋。她坦言,这一成绩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兴奋过后是巨大的压力,随着比赛的继续深入,陈舒慧明白不仅要为自己的团队负责,更要代表学校去争取更高的荣誉。
经过一个月的持续备战,陈舒慧最终站上了全国大赛的讲台。在顺利完成PPT演讲和评委问答等环节后,她完成了这场国家级教学竞赛。评委们高度评价她的课程设计,认为其精准把握了博物馆教学的难点,创新性地实现了国家政策导向、行业发展趋势与文博人才能力培养的三维对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把博物馆搬进课堂 实践教学出真知
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陈舒慧在教授《博物馆学概论》这门课程时,尤其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的同时,还能掌握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
“一开始《博物馆学概论》是作为选修课诞生的。它是一门主要讲授我国博物馆学理论及博物馆学基本理论探索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的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文博领域工作提供方法论。”据陈舒慧介绍,这门课程偏重理论,如何让教师将课程讲解得生动有趣,着实考验教学能力,这个过程中,课程内容的设置、学习资源的寻找成为备课阶段最大的难点。如何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学生能力精准契合行业发展要求,成为陈舒慧亟须破解的教学难题。
为寻求破解之法,陈舒慧和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实践。她们与博物馆和文化公司合作,了解行业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融入课程设计当中。
陈舒慧和团队发现,除了专业博物馆学对人才的需求外,文化产业领域对活动策划、展览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等岗位的需求也很大,这些岗位需要的人才往往不是从传统的博物馆学专业中培养出来的。
“博物馆学涉及艺术、历史、科技等多个领域,所以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陈舒慧决定将课程内容重组,加入AR/VR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和方法,将理论学习和就业实践结合,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设置基础理论、展陈策划与文创设计三大板块,帮助学生在知识、技能和价值层面有所提升。
四川文博资源丰富,包括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众多优质文化场馆,为文博专业学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平台和学习资源。基于此,陈舒慧“就地取材”,通过了解博物馆的人才需求来制作课程知识图谱,同时鼓励学生到博物馆实习,希望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了解自己可以为博物馆做些什么。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让学生受益,也让她在教学竞赛中获得了认可。
面临教学挑战 巧用AI助力课程管理
日常教学过程中,陈舒慧也面临许多挑战。如今的学生思维活跃,信息检索能力强,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陈舒慧的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对于这门课程的想法和建议。在陈舒慧看来,在当下的时代,教师和学生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学习,教师不应再将知识一股脑“灌输”给学生,而是知道学生想学什么,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进行传授。
因此,她强调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教学,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路径。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很难兼顾每个学生,这时AI助教应运而生,它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资料补充、问答设计,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请教AI助教,使用AI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如视频讲座、虚拟展览等,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AI作为一种大数据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促进创新。”陈舒慧积极引导学生将AI技术融入学习全过程,在她的创新课堂中,传统教学模式与AI辅助创作有机结合、协同推进,使人工智能成为教学活动的常态化工具。
陈舒慧的课堂被学生评价为“寓教于乐,严谨有序”。为帮助学生理解调查问卷问题设计的模糊性,她巧妙运用生活案例,让学生直观体会概念界定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她严格指导学生遵循“背景-行为-态度”的三段式问卷设计流程,并用化妆步骤作比:“撰写调查报告如同化妆,必须循序渐进。若将粉底液这一基础步骤置于最后,整体妆容必然失调。”这种寓严谨于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识。
陈舒慧始终将教育热忱作为教学生涯的核心动力。在她看来,教育是神圣的事业,需要教师的全情投入与无私奉献。为了呈现45分钟的精彩课堂,她常常付出5到10倍的备课时间。“教案中的每一句话都经过反复推敲。”曾经需要逐字记忆的教学内容,经过数十年沉淀,已内化为专业素养。在育人道路上,她始终秉持创新精神与实践理念,坚信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她以身体力行诠释了教育的深远影响力,展现了文化传承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