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省工人阶级以主人翁精神,积极协助政府为消灭残余匪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恢复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而为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0年6月,穿越大西南腹地的成渝铁路开始动工修筑,至1952年7月建成通车。成渝铁路是清末就筹款准备兴修的川汉铁路的一段,拖了近半个世纪未能完成,新中国成立后仅用两年就建成通车。
在一穷二白的解放初期,成渝铁路的建成与全国上下群策群力、万众军民苦干实干密不可分。修建铁路需要大量枕木,全川百姓掀起捐献枕木的热潮,纷纷捐出了娶媳妇修新房的干木料、珍藏多年的樟木楠木甚至做寿材的木料,共献出枕木129万余根。为解决筑路劳动力问题,西南铁路工程局成功动员了3万军工及铁路沿线10余万民工开展筑路,形成了军民共筑的施工图景。筑路大军自力更生、就地取材,沿线许多桥梁、隧道都用当地石料修建,节约了大量资金。筑路军民在缺乏机械设备的困难条件下,凭着铁锤、钢钎、扁担、竹筐等简陋工具,夜以继日挖土方、建涵洞、开隧道、架桥梁。
经过10万多军民的努力苦战,全线总长505公里、共设60余座车站、横贯四川全省中心地区的新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完全采用国产建材修建的成渝铁路全线贯通,终于实现了四川人民半个世纪的铁路梦。 (郑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