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金鑫股份有限公司是最早从东北的富拉尔基迁入四川参与德阳工业区建设的企业之一,也是三线建设的老厂,它至今仍然保留着1958年建厂时修建的苏式厂房建筑,在它的六十多年岁月中还有过多个名字:建工部第一工程局机械厂、四川省建筑工程局机械修造厂、四川省建筑工程机械厂、东方石化通用设备总厂等,不过,它最为人熟知的名称还是当年四川建筑系统和德阳当地人口中的俗称---“大修厂”。
销往各地的产品正在装运
记忆中的灰楼
厂乐队在排练
稻田里的工厂
昔日“大修厂”所在的工农村,就是名副其实的农村。“大修厂”车工老师傅朱喜成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是这样描述的:“德阳县划了一大片地作为我们厂的用地,当时除了主要生产区那一片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围墙,和生产队连在一起,厂里那些办公的房子、木工房、中心仓库等,都立在稻田里。”
朱喜成举家从富拉尔基到德阳的时候,厂里给他家在生产区周边分了一间草房子,就在田坝中,“草房子里只有一张床和几个凳子,其他啥都没有。地面没有夯实,走在上面是软乎乎的,住在这里最怕的就是下雨。”
1974年底,我到“大修厂”当了一名工人,那个时候,朱师傅他们住过的草房子已经从生产区周边消失了,不过除了主要生产区域有围墙围着,办公楼、食堂、中心仓库等建筑的周围仍然是农田。现在回想起来,昔日的黄昏时分,下班的职工与赶着牛收工的农民在同一条路上穿行,真是一幅独特的画面。
那些年物资匮乏,厂里也想了很多办法解决,其中有一条就是种菜养鱼养猪。厂里有职工来自农村,擅长做这活儿,而中心仓库的大片空地正好可以利用,于是便围起来给食堂种菜,顺便还可以养鱼养猪。每逢节日,给职工分点鱼分点肉,多少不论,总是福利。
记得最清楚的就是1982年我结婚那年的国庆节,我们小两口就分到了三斤八两鱼,节日在单身楼(当时家属区的住房紧张,单身楼住了不少新婚夫妇)好好地庆祝了一番。
其实当年的“大修厂”和农村还是有区别的,入眼之处,当地生产队的农舍有竹林围着,生人路过时有犬吠声,做饭时时有炊烟;而工厂里有的则是隆隆的机器声,有高大的烟囱……
灰楼往事
“大修厂”家属区的第一批老楼房建于1958年,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灰楼”。这栋建筑因其裸露的灰色砖墙而得名,但让它声名远扬的却是当年惊人的建设速度。
我的师傅孟宪昌也是1958年从富拉尔基到德阳的,每次说起当年参与建造灰楼的往事,他就特别来劲儿,“修建灰楼,是在稻田里干的,把稻田夯实,田埂加宽,材料准备好了以后就开干。那时候没有吊车,就肩挑人抬,上百号的建筑工人晚上挑灯夜战,总共修了九栋,都是三层楼,其中有一栋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其他八栋每栋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
当年灰楼的设计可谓“精简”到了极致---最初连厨房都没配备,每户一推门就是卫生间。全家所有的生活用水,卫生间里一个水龙头就全包了。后来,走廊外侧木质栏杆因为安全隐患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米高的砖体护栏,厂里还为每家住户增加了一个厨房,就“贴”在砖体护栏一侧。
承重墙及砖柱的主要材料就是砖、石灰和黏土,基本看不到钢筋,有限的钢材和水泥主要都用在了二重厂等单位的厂房建设上。灰楼的一楼光线很暗,也很潮湿,假如几天不在家,或者闭门关窗一段时间,再进屋的话,就有一股发霉的味道扑鼻而来。
二楼三楼就不潮湿了,采光通风都不错,地板也是木质的,平整光亮,看起来很舒服。这些木质地板都是修建的时候装上的,地板与地板之间主要用榫子或者“卡槽子”连接,几乎没有钉子;顶棚十分简单,面层是石灰,石灰上面有薄薄的黏土,黏土上面架上梁和檩子,再上面就是楼上的木地板。那时住户与住户之间的隔墙则更简单,“竹笆子”的两边布上麻线,糊一层黏土,面层抹上石灰,就是隔墙。别看这样简单的隔墙、地板和顶棚,从修建完工到最后拆除,总共使用了四十多年都没有变形,基本完好。
2003年,承载着几代“大修厂”人记忆的灰楼在轰鸣的机械声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那块土地上,站立着几栋小高层经济适用房,渐渐地,灰楼就成为了工农村的记忆。
厂里的管乐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两批从省建工局德阳中技校(现四川建院)毕业的学生进入了“大修厂”,他们都是1965年和1966年参加全省技校统考走进学校的。由于“大修厂”工作稳定,不像其他建筑公司那样流动性强,所以想来大修厂的毕业生很多,厂里的领导考虑再三,选择了几十名毕业生,他们之中有不少都有文体方面的特长,而“大修厂”的管乐队就是在这个时候组建的。
管乐器主要是乐队搭台之初从工厂的主管机关省建工局“借”回来的,不知厂里从哪里得到消息,说局里有铜管乐器,已经闲置了很长时间,后来一位厂领导去成都开会“借”来了这些铜管乐器。这些乐器有捷克生产的、有苏联生产的、也有国内生产的,因为闲置的时间久了,灰扑扑的像一堆废铜。厂里这帮乐器爱好者选来选去,几十件乐器能吹响的只有十七八件,其中,两支萨克管和一支单簧管的簧片失灵,没办法,队员们只好用橡皮筋缠绕在按键上凑活着用。
队员们积极性都很高,不过干劲最大的却是从来没有拿起乐器演奏过的:郑伯林是指挥,年轻时喜欢吹单簧管;陈仕贵乐于服务,每次有活动有排练都跑前跑后; 黎先熙是1961年从西安交大机械制造系毕业后到“大修厂”工作的技术员,他和技术员廖小琦两人没事就在一起琢磨词曲作品,德阳首届龙舟经济交易会(龙舟会)举办的会歌征集活动中,黎先熙创作的作品成功入选。
吹竹笛的付阳跃很想进管乐队,但他不会吹长笛,郑重冬和郑伟胜就专门找来与竹笛同调且直径一样的铜管,按照竹笛的孔距、孔的直径和一端封闭的位置反复试制,制作了一支铜管材质的笛子,让付阳跃加入管乐队,还别说,这支笛子的声音几乎能够以假乱真,但仔细去听,还是没有长笛吹响时那种圆润清亮的味道。
乐队外出演奏的曲子有十几首,《咱们工人有力量》是其中的首选,按照厂领导的话说,这支曲子有气势,最能代表广大职工的精神风貌。除此之外,《大刀进行曲》也是管乐队的主打曲。
“争气”牌汽车
“大修厂”是造过汽车的,那是1970年初,厂里做了一个决定,就是要试制汽车,而且定位货车,汽车的名字也想好了,就叫“争气”牌,为此专门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
一时间全厂上下都动了起来,技术人员把手头的设计资料和各类汽车零部件图纸收集整理后,提出了一套制造方案。按照对“争气”牌汽车的设想,“大修厂”进行了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两种方案试制,最终只有汽油发动机成功了。
得知“大修厂”要造汽车,一些兄弟单位也给予了支持。厂里热处理的加热电炉只有30千瓦,炉腔太小,不能解决挡风玻璃定型问题,为此,二重厂的技校实习厂主动联系“大修厂”,让工人们将玻璃用手推车推到他们那里,用他们的大电炉给挡风玻璃定型。另外,发动机的活塞刮片也是由自贡一个厂家进行加工的。
尽管受生产条件限制,两台“争气”牌汽车的试制比原计划推迟了大半年,但最终的成功依然让全厂职工欢欣鼓舞。时任厂党委副书记贾文岐在会议记录中提到:“成功试制汽车是本厂生产战线取得的主要成绩。”这段记载,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工人们克难攻坚的豪迈气概。
最终,“大修厂”的汽车制造计划不得不终止,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采用的老式旋子发动机动力不足,难以应对坡道行驶;其二,工厂规模有限,技术人员不足,且缺乏专业制造设备,这两台车几乎全靠手工打造,无论生产能力还是设计能力都难以支撑汽车制造。尽管如此,前来考察的人无不为“大修厂”职工敢为人先、团结拼搏的精神所感动。
促使工厂放弃汽车制造的另一个重要转折,发生在1971年。当时工厂成功试制出单筒式卷扬机,这款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就获得热烈反响,迅速成为各地建筑工地的抢手货。面对这一形势,工厂审时度势,果断作出生产调整:将主营业务从汽车修理转向更具发展前景的建筑机械设备制造。
“大修厂”最终确立了建筑机械制造的发展方向。多年后,该厂与德阳市矿山机械厂合并,继而进军石油机械市场。这一发展历程折射出德阳三线建设企业的共同处境---这些企业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从“大修厂”的转型可以看出,当时的三线企业普遍面临着战略定位的挑战,各家都在产品研发上绞尽脑汁,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始终保持着求生存、谋发展的坚韧精神。
“大修厂”的创业故事,生动诠释了三线建设者们可贵的精神品质。面对艰苦环境和重重困难,这些建设者展现出令人敬佩的奋斗精神:他们甘于奉献、团结互助,在简陋条件下勇于创新突破。这种精神力量源自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在艰难岁月里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今天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催人奋进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