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伶俐正在使用无人机开展植保工作 受访者供图
5月13日,站在田埂上的王伶俐,熟练地巡视着田里小麦的收割情况。5月的风掠过金黄的麦浪,掀动王伶俐眉间的刘海,露出她亮闪闪的眼睛和略显稚嫩的脸庞。
王伶俐是成都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这位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王总”的“90后”姑娘,用10年时间完成了从被质疑的大学生到全国劳动模范的蜕变。
破茧:从质疑声中走出的“新农人”
“小时候父亲对我说,不好好读书就得像他一样回来种地。”回忆起幼时父亲劝慰自己要好好学习的话语,王伶俐面带笑意,“后来我父亲成了成都市最早一批农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我也在学习之余帮着家里育秧、割麦、卖米。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开始想,我是不是也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农业职业经理人?”
2015年,大学毕业的王伶俐,果真返乡接棒成为第二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初返乡时,碎花裙与草帽的搭配成为她的“战袍”,却也招来非议。
“穿裙子种田,肯定是作秀”“肯定有背景”……网上的恶评铺天盖地砸来,而村里长辈的质疑更让她如芒在背:“细胳膊细腿的,能种得好田?”
“最难受的时候,见到村里的长辈,都不愿意打招呼。”回忆最初两年的困顿,她望着远处正在烘干小麦的厂房,“父亲告诉我,要是干两三个月就放弃,活该被质疑;如果能一直坚持下去,质疑自会消散。”
这句话成为转折点,从那之后,王伶俐开始主动融入田间地头,渐渐地她不再刻意躲避村民的目光了,并且还能与每个路过的乡亲聊聊家常。2018年,王伶俐考取了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
蝶变:科技重塑现代农业图景
走进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机库,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列阵待命。
不远处的水稻田里,插秧机正在高效工作。“以前人工插秧,就算是最厉害的师傅一天也只能插2亩地,现在机器插秧,1台机器一天能插40到50亩地。”王伶俐自豪地表示,育秧、插秧、收割、烘干……合作社集约化经营的7000余亩良田中,全程机械化率已超95%。
植保工作一年数次,无人机的加入让效率大大提升。“从前给水稻喷洒农药,需要村民背着几十斤重的喷洒罐,从早忙到晚,还要在烈日下劳作。”王伶俐介绍,植保无人机出现后,“飞一下一亩地的农药就撒完了”,大大提高了植保效率,同时降低了村民劳作时中暑生病的风险。
“以前村里的老一辈还会对机械耕作心存疑虑,现在他们发现什么高效农机具,已经会主动向我推荐了。”谈起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中村民的变化,王伶俐满是欣慰。
2024年,王伶俐管理的农田实现小麦、水稻两季粮食总产量超6000吨,带动农户2000余户。她通过成立农机合作社,仅2024年为周边土地股份合作社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达50000余亩。
振翅:培育乡村振兴新生力量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农人’来合作社学习我们的经营模式。”采访间隙,又有两位远道而来的“新农人”来向王伶俐“取经”。
记者了解到,王伶俐所在合作社位于崇州市农业共营制发源地,这里形成了“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的农业共营制模式,有效破解“谁来经营、谁来种地、谁来服务”三个难题,实现了经营主体共建共营、经营收益共营共享、经营目标共营多赢。
不远处的插秧机上,刚入职不久的“00后”小伙正在放置秧苗。“我们已经开始培养新一代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告诉记者,合作社目前年轻人的占比已超80%,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种田事业。
“种田几乎没有淡季、旺季之分,一年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要守着田埂,但这份工作收入不算低、环境好、不堵车,政府扶持力度大,最重要的是能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王伶俐介绍说,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入行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一年的收入有8万元至10万元左右,根据个人对合作社的贡献等因素考量,收入还会不断增加。
4月28日,王伶俐当选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对此,她用“压力山大”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和其他前辈比起来,我资历尚浅,我必须脚踏实地继续把田种好,培养出更多年轻的农业职业经理人。”
工作10年来,王伶俐一直追寻着一个目标---管理的农田增加到10000亩,培养出20位农业职业经理人。如今,合作社管理的农田已增加到7000余亩,培养出了14位农业职业经理人,她离梦想越来越近……
这个曾因穿裙子被质疑的姑娘,如今用实绩证明:新时代的田野,容得下所有美丽的梦想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