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全国227个统筹区实现医保个账跨省共济中央网信办持续加强信息推荐算法治理14亿元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下达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于二十八日启幕钢铁脊梁上的精密“舞者”3500吨预制框架桥顺利下穿德天铁路西南首次!12只“川籍”朱鹮重返大自然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65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5-23

钢铁脊梁上的精密“舞者”

——记2025年全国劳模甘俊林

记者张杨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工作中的甘俊林 受访者供图

“看这焊缝像不像鱼鳞纹?要的就是这种均匀美感。”初夏时节,在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身着工作服的甘俊林正在给学员示范焊接技巧。只见他手中的焊枪轻轻一点,转眼间,焊点变红,焊条熔化,国铁产品C70E侧墙的两个断面渐渐被“缝合”起来,焊面细致而平整,呈现出美丽的花纹。

“冷作技艺包括放样、下料、组装、检验等几步。”甘俊林熟稔于心。多年来,他将冷作钣金技艺与电焊技艺巧妙融合,以高质量焊接水平保证工件精度。从中车眉山公司货车制造中心研发试制班班长,到中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从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到全国劳动模范。通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甘俊林已然成长为国内铁路货车组装制造工艺的佼佼者。他的故事,是奋斗与坚持的生动写照。

铁路货车质量的“守护者”

2005年12月,18岁的甘俊林从四川金堂乡村踏入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的大门。父亲临终“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嘱托,如同竹子的根,深深扎进他的心底,成为他奋发向上的源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甘俊林所在的货车制造中心,承担了公司整车焊接和零部件总装以及整车喷涂等重要工序,是保证各型铁路货车制造质量的关键工序。

初入职场,甘俊林在公司质量文化的熏陶下,渐渐意识到质量安全对于铁路货车制造的重要意义。为了提升自己的焊接技艺,甘俊林采取了非常规的训练方法:从废料箱里“捡拾”废料练习;在手臂上绑上自制的沙袋以增加持枪稳定性;用手机拍摄焊接焊缝、回家研究焊接纹路规律……长时间的焊接练习使得他的后背也不自觉拱起,而这身体上的烙印成为他努力拼搏、永不言弃的见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甘俊林在公司技能大赛中夺冠,成为央企正式职工。此后,他参与公司所有国铁新产品试制和出口货车生产,主持公司重大技改项目、新产品试制和国内外铁路货车钢结构生产等工作。多年来,甘俊林一刻也没有降低过对自己出手产品质量的要求。“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客户对我们的货车质量都非常认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甘俊林说,“最好的证明就是,经过我们的双手制造的上万列货车,没有出现一辆返厂修。”

科技创新领域的“开拓者”

2020年,由四川省总工会命名的“甘俊林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多年来,甘俊林和他的团队不断创新和改造铁路货车制造工艺等100余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50项,解决惯性质量问题10余项。

2024年2月,恰逢新春佳节,已是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的甘俊林正为公司交付的一项重任而发愁---L69型货车的侧墙板厚度仅有3毫米,在试制过程中焊接变形严重,这不仅影响了整车的外观质量和容积率,更让公司面临不能按期交付的严峻考验。

面对困难,甘俊林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一头扎进现场。经过整整1个月的鏖战和无数次实验,他和团队成员终于确定了技术方案,成功将不锈钢面粉车侧墙变形量控制在3毫米左右,这也是国内首次在该车型上采用这项技术并实现突破。当硬骨头被成功啃下后,整个团队都为之沸腾,甘俊林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致力于技术攻坚,甘俊林一路也斩获了多项荣誉。近年来,他共参与省部级或行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18个,有针对性提出并实施生产优化方案40余项,其中31项获得发明专利受理及实用新型专利受理,为公司科技创新、智能制造领域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工匠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勇闯海外市场的“奋斗者”

在公司出口国际市场近万辆铁路货车制造历程中,处处都闪现着甘俊林的风采。开拓澳大利亚市场时付出的艰辛,甘俊林至今历历在目。当时,澳方提出90天交付271辆KZ78-AUS型石砟漏斗车。如果不能按时交付,订单就会被取消。

“为节约时间,大家一日三餐都集中在工位。下班不回家、白班连夜班成了家常便饭。”甘俊林回忆,“衣服经常被汗水浇湿,再被身体的热量烘干,周而复始,最后在每件衣服上都会留下深深的汗渍。”用甘俊林的话来说“就像在蜘蛛网找空隙”。

通过艰苦不懈地努力,团队克服了各台位交叉作业、多工位同时生产的困难,创造了澳大利亚车型试制零返修的高质量标准,得到澳方监造的一致好评,终于如期完成了首台鉴定并顺利交出了第一辆澳大利亚车型。

2024年,甘俊林被聘为中车眉山公司工匠学院的导师。在他的引领下,16名徒弟晋升为高级技师,15名徒弟获得技师技能等级,更有8名徒弟在省部级、国家级行业技能竞赛中跻身前三甲。为了弘扬工匠精神,他还走进大专院校举办了5场宣讲会,激励广大学子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为己任。

从金堂乡村到国际舞台,从普通焊工到首席专家,甘俊林用焊枪书写着新时代工匠的成长史诗。他常说:“快乐源于突破极限的成就感。”在智能制造浪潮中,这位“钢铁裁缝”正以坚韧之姿,继续编织着中国制造的精密图景。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