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邻水县有一种家喻户晓的传统小吃---邻水阴米酥。它口感酥脆,香甜可口,风味独特,深受食客喜爱。对当地人来说,它不仅是美味,更承载着浓浓的乡愁和难忘的回忆。
据考证,邻水阴米酥制作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已有数百年。早在明末清初,当地就有制作阴米酥招待亲友的习俗,每逢佳节,人们都会用它来款待客人。如今,这一传统小吃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忆中,每逢庄稼收割完了,村里就弥漫着一股香甜的气息,那是家家户户在熬糖制作阴米酥。在我眼里,母亲是制作阴米酥的能手。
天刚蒙蒙亮,母亲就从瓦缸倒出自家种的糯米,盛在簸箕里细细地把颗粒饱满、光亮透明的长粒米选出来,剔除“碎米儿”,然后将选好的糯米用清水淘洗、浸泡,待10至12个小时后,便沥起来装入木甑内蒸。
等糯米蒸至八九分熟时,倒在簸箕上均匀摊开,置于阴凉通风处阴干。在阴干过程中,时不时把黏在一起的熟糯米团掰散,让米粒颗颗分离。3至5天后,在阴冷干燥的环境下,糯米粒已从内到外干透。阳光斜洒在米粒上,闪烁着细碎的光。这时,我总会忍不住伸手去抓一把,感受那微凉又光滑的触感。
制作阴米酥,除了需要晶莹温润的阴米,还要有上乘的麦芽糖。小时候,农村制作阴米酥的麦芽糖都是自家熬制。准备熬糖前,母亲先舀出一碗小麦浸泡在水里发芽,待麦芽长到3至5厘米时,捞出洗净、切碎。接着挑选无腐烂、含糖量高的红心红苕,洗净,去皮,切成小块,放入锅中蒸,然后将蒸熟的红苕放入木盆中,捣成泥状,加入适量的麦芽碎末搅拌,最后加入适量温水搅拌均匀,放置在阳光下进行糖化。
糖化完成后,用纱布对红苕泥进行过滤、挤压,得到红苕糖水,再将红苕糖水倒入锅中,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慢进行熬制。当糖水逐渐浓稠,用筷子蘸取一点放入冷水中,糖水能迅速凝固成软糖状时,说明糖已经熬好。
麦芽糖熬制好后,就开始炒制阴米花。母亲在另一口铁锅里倒入一些菜籽油。当油烧至微微冒烟时,便抓一把阴米轻轻撒入锅中。一瞬间,阴米如爆米花般膨胀起来,在油锅里欢快地跳跃,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像在演奏交响曲。母亲麻利地用漏勺舀起炸熟的阴米花,又抓一把阴米撒入锅中,如此反复。我站在一旁,眼睛瞪得大大的,鼻子贪婪地吸着那愈发浓郁的香气。
阴米花炒好后,母亲将其全部倒入麦芽糖里,再加入炒熟的花生米、芝麻和橘皮,然后生上小火,并用锅铲快速翻动,让每一粒阴米花都均匀地裹上糖浆。接着,把裹好糖浆的阴米花倒入一个长方形木框模具内,用擀面杖用力压实、擀平。还没等压制好的一方阴米花完全冷却,母亲就用刀将其切成5厘米左右大小均匀的方块,待冷却后再用白纸封装,一封封阴米酥就这样制作完成了。
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一封阴米酥,刚咬下去就听见“咔嚓”一声脆响。香甜的味道立刻在嘴里扩散开来,酥脆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浓郁的甜香瞬间充满了整个口腔,让人忍不住想再吃一块。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阴米酥就是我童年最珍贵的零食。没有五花八门的糖果点心,这一口酥脆的香甜,就能让一个孩子开心一整天。如今时光飞逝,但每当闻到阴米酥的香气,记忆就会瞬间回到那个围着灶台转的童年,母亲忙碌的身影、蒸腾的热气,还有那满怀期待的心情,都随着这熟悉的味道重新变得鲜活起来。
如今,邻水阴米酥早已突破地域限制,成为一张香飘世界的金色名片。这款特色点心外酥内软、甜而不腻的独特风味,配以深厚的文化传承,让各地食客赞不绝口。它既是邻水人待客之道的生动体现,也承载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甜蜜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