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同德国总理默茨通电话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召开劳动能力鉴定办法出台用实干书写工会担当 以奋斗绘就时代华章用蚕丝织出万里长空减压游戏 放飞情绪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66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5-24

用蚕丝织出万里长空

——记2025年全国劳模凌国青

胡佳音记者向晓文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凌国青近照 受访者供图

5月19日上午9时许,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在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缫丝车间里,机器轰隆,缫丝工凌国青在茧丝间“穿丝引线”,技术娴熟,令人感叹。

说起凌国青,公司的职工都竖起大拇指:“今年她获得了全国劳模荣誉称号,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是我们心中的‘缫丝女神’。”

谁能想到,这位“缫丝女神”,曾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农家妹。从40绪到100绪的“指尖魔法”,从车间学徒到创新先锋,凌国青用27年光阴,在蚕丝的细流中织就了一条滚烫的逆袭之路。

从“40 绪小妹”到“行业标杆”

1997年,初中毕业的凌国青,走进位于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的原红旗丝绸厂,开启了她的“穿丝引线”生涯。

干一行,爱一行。这是凌国青的真实写照。为了练好手艺,别人早已下班休息,她还在车间反复练习蚕丝的 “接结咬结”;别人抱怨工序繁琐,她却大胆创新,把传统操作拆成36个分解动作,独创“轻、快、稳”操作法---这套被工友称为“凌氏心法”的绝技,让她的看绪能力飙升至100绪,相当于一个人同时“掌管”100根蚕丝的精细走向。她的缫丝操作四基水平(接结咬结、除类、穿磁眼、做鞘),均超过国家标准。

更令人惊叹的是,她的缫丝质量连续10年达6A级(行业顶级标准),缫折(100公斤丝耗茧量)比车间人均低2公斤以上,丝产量却高出车间人均13%以上,每年为企业增效超30万元。

让老技艺接上“科技天线”

1958年,乐至县红旗丝绸厂在中天镇正式建厂。1959年,陈毅元帅为厂里引进全球先进自动缫丝机,留下“让丝绸出海”的嘱托。一代代“红旗”人,不断“传承元帅精神、专注丝绸产业”,让其产品远销海内外。

这些年来,凌国青时刻铭记元帅嘱托,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她带领研发团队,一头扎进“老工艺+新技术”的融合探索中。她们先后研发出“循环烘炕蚕丝绵设备”“蚕茧自动剥离装置”“可移动的蚕茧分拣装置”。这些“接地气”的发明,一举拿下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为企业显著增效。

“一个人织得再快,不如带活整个车间!”凌国青时常这样说。

为让更多女工掌握技能,凌国青年均开课200多场,从手法拆解到技术攻关,她手把手带出了50多名技术骨干。“凌国青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看绪能力全部由原来的60-70绪/人,突破至100绪/人。

如今,凌国青带动的“蚕丝产业链”让广大蚕农腰包变鼓,乐至丝绸也成了乡村振兴的 “金名片”。工作室墙上,摆放整齐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十八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四川工匠”“四川好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奖(杯)牌,个个闪闪发亮。旁边,陈毅元帅视察工厂的老照片格外醒目,它与现代化缫丝机交相辉映---当年“让丝绸出海”的愿景,正被新一代产业工人织进更广阔的天地。

“蚕丝再细,也能织出万里长空。”凌国青的话像蚕丝般柔软,却分外有力量。当“工匠精神”在车间生根发芽,这个农家妹的故事早已超越其个体---它是新时代劳动者的缩影。

面对荣誉,凌国青却谦虚地说:“我在平凡岗位上,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我能有这今天,离不开同事、工友、领导的关心关爱。我会继续努力,为乐至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