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学生心理咨询树洞云平台正式上线“隧”梦前行 “道”启新程在成都理工大学感受理工艺韵坊之陶艺魅力教育部公示 四川本科高校拟+1 2025年四川省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现场交流展示活动举办小金县举办首届膳食经费管理和食品安全讲解大赛绵阳市花园小学第三届数学节精彩纷呈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6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5-26

“隧”梦前行 “道”启新程

——记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何川

实习记者谭悦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开栏语:

百年工运,薪火相传;时代楷模,催人奋进。近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相继举行。我省教育系统捷报频传,2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1人荣获四川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为大力弘扬先进工作者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生动展现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风采,本报特别推出“礼赞杏坛耕耘人致敬先进工作者”专栏,通过系列报道深入宣传13位先进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和优秀经验,激励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实干笃行、踔厉奋进,在新时代教育征程上再建新功。

何川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何川(中)在实验室开展工程实验

何川(左二)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受访者供图

2025年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何川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难忘的家国情怀

“其实我以接受表彰的形式走进人民大会堂,这已经是第五次了。”何川院士告诉记者,此前,由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这次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对我来说性质不同,感受也不同。”何川说:“前4次都是对我们科技工作单项的奖励,而这次,我是作为广大奋战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劳动者中的一员领取这项奖励,是对劳动精神、奉献精神的赞扬,对广大劳动者的激励和鼓励。”

也许你不知道何川是谁,但你一定坐过地铁、坐过高铁、走过高速公路,也一定为如今祖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感到惊叹与自豪,而这些都凝结着何川的心血。

何川长期致力于大型复杂隧道的结构分析与安全控制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众多开创性成果,为我国隧道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现代交通方式要通往大山深处,都离不开一个工程就是隧道工程。”何川解释道。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没有高速公路,更没有高速铁路,全国也只有首都北京有地铁。1980年,何川怀着对交通领域的浓厚兴趣,进入重庆交通学院就读公路工程专业。“后来,因为要修好公路、修好铁路、建好地铁必须要把桥梁隧道研究好,所以研究生阶段我就选择了西南交通大学的桥梁、隧道及结构工程专业。”何川告诉记者,他选择这一研究方向一方面是自身兴趣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国家需要。

1987年研究生毕业的何川选择了留校,后被公派留学至日本早稻田大学。1999年,获得博士后学位后,心系祖国、心系四川的他,毅然放弃国内外的高薪诱惑,回到祖国,投身母校西南交通大学,开启了科研报国之路。“我出生在现在的重庆市云阳县,当时属于四川,应该说我还是眷恋四川的。”何川说,“当时四川的交通相当落后,俗话说‘蜀道难’,同时西南交大的发展也需要这个方向,所以我选择回来,是对生我、养我的家乡,也是对母校西南交大的热爱和眷恋。”

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腾飞,建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势在必行。“成都,在2010年以前是没有地铁的,成都地质属于富水砂卵石地层,我的团队要解决的,就是砂卵石地层里修筑地铁隧道的问题。”

2004年,成都地铁的修建遭遇技术瓶颈,修建进度只有50米/月。“但还是咬着牙挺过来了,提出对刀盘道具、渣土改良等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何川回忆。

时光荏苒,20多年后的今天,成都已经开通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达到670公里,加上目前正在建设的线路,总里程数已经达到900公里。谈及20多年来成都地铁的发展变化,何川颇为感慨地说:“成都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它的城市发展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偏居西南一隅的内陆城市,能取得这么大的建设成就是很不得了。”

为国家交通建设育栋梁

除了自身在科研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外,何川院士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在一线的教师,交出的成绩单同样十分亮眼:在他执教的36年时间里,共培养出博士、硕士170余名,指导博士后人员20余名,其中已有近20名担任大学教授,还有2名在工程一线,当选了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我的学生他们都在交通战线,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地下铁道,尤其是隧道工程这个领域里贡献力量。”何川说。

对于研究生招生,何川说:“既要看分数,又不能唯分数论。”对研究生培养,他会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兴趣专长等特点,确定他们的研究方向,“十个指头不一般长,但每个指头都有自己的功能。同样,作为老师千万不要去发掘学生的盲区、短板,而是要把他们的优势、长项发挥出来。只要找准学生的长处,他们都可能成为国家的创新型人才。”

何川的学生梁晓明在接受采访时说:“何院士帮我树立了科研的理念和信念。他告诉我们,做科研不能纸上谈兵。他自己也会做很多实地勘察,例如川藏铁路、南京长江隧道、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他都会去现场,我们在他的带领下,也能更好地将学校的科研和工程紧密结合。”据梁晓明介绍,目前,他已在重庆长江隧道、江阴靖江长江隧道等工程项目中,或独立或在何川院士的带领下完成实地科研工作。而作为何川院士的学生,不仅需要脚踏实地,也要能“仰望星空”,即将所学内容与现代前沿科技相结合。“现在智能科技发展迅速,怎么让我们的隧道建设更加智能化,让更高效、安全的智能建造辅助隧道建设,这也是何院士带给我的理念。”从事科研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研的道路上常会遇到许多无法预知的荆棘、困境,这时,何川不仅会为学生加油鼓劲,也会为学生树立起永不放弃的科研信念。“他告诉我们要保持一种持续奋斗的状态,做科研不只是自己的事,也是工程需要、国家需要,就算遇到困难也要迎难而上。”梁晓明说。

荣誉不是最终的目标

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不仅是对何川院士个人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其展现出的劳模精神的高度赞扬。

然而,面对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一荣誉,何川却说:“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有报国的志向,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里去,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国家的发展中去,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同时,要看淡名利,我虽然取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但不能把这个作为最终的目标。”寥寥数语,透露出这位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质朴的价值观。

科技报国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何川也将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融入到工作和事业的点滴。现在的何川院士,依然坚持每天进入实验室为学生做指导,为国家的重大科技专项做引领。

“我现在是水利部、交通运输部、教育部三个部科技委员会的委员,还是一些重大工程的技术委员会委员,甚至是为解决某一个专项技术而成立的专家组的成员。这些工作,我只要有时间、有精力都会积极参与。”何川说:“我基本每个礼拜的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周六、周日都排进去了。”记者随即问道:“那您还有自己的生活吗?”他笑呵呵地回答:“生活嘛,还是有的,就是忙里偷闲。”记者关切道:“那您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没想到,这一次何川的回答竟然是:“我会抽出时间健身。”

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对待科研、对待教育、对待工作,将其视作热爱的事业而非苦差事,这也是何川院士对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份荣誉做出的最好的诠释。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