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队旗跟党走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医院免陪照护服务启动试点2025年“网聚职工正能量 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正式启动2025中国碳中和技术大会在成都召开激励更多女职工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在钒钛热土中绽放芳华围绕“重装之都” 打造“匠心之城”夏日晒“酱”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69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5-28

在钒钛热土中绽放芳华

——记2025年四川省劳动模范王乖宁

记者 张宸菱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乖宁在检查钒铝合金产品质量  谢雨轩摄


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巡视现场设备情况、处理生产现场异常……5月13日,在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攀枝花钒制品分公司,钒合金作业区副作业长王乖宁如往常般穿梭在生产一线,为保障安全高效生产忙碌不停。

在以金属与机械为主调的车间里,她一身工装显得十分飒爽。她用专业与果敢,勾勒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奋斗剪影。

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储量巨大,是中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地。2009年7月,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的王乖宁,怀揣着一腔热忱来到攀钢,立下了致力于钒合金生产技术进步的目标,将青春与成长融入攀钢钒产业高质量发展之中。扎根基层16年,她沉心磨砺本领、深耕技术,紧盯钒产业科技前沿,牵头突破了制约高氮钒氮合金、钒铝合金提质、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等诸多难点堵点,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面对“卡脖子”问题,王乖宁总是冲在攻坚克难的第一线。在钒氮合金三期扩能技改和国内首条钒氮合金“两化融合”示范线建设期间,王乖宁带领团队驻守在生产现场,全程深度参与方案设计与项目实施过程。为了解决技术故障,那段日子,她常常白天泡在车间跟踪运行状况、记录设备参数,晚上还在查阅资料、思考改进方案,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心得。她先后提出物料传输路径优化、模型改进等20余项建议,推板窑炉龄提升了38%,助力攀钢率先自主建成融合5G通信、智能装备、生产物料自动转运、产品自动包装、全线集中远程控制等技术的国内首条钒氮合金智能化产线。

当产线顺利运行的那一刻,自豪感从王乖宁心底升腾:“能运用自己的所学所能,为产业发展作出贡献,我觉得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王乖宁也展现出十足的创新劲头。2020年,王乖宁担任VN19新产品开发项目组组长。为啃下新一代高效渗氮技术这块“硬骨头”,她和团队再度一头扎进实验室和生产车间。

实验过程中,失败是家常便饭。“有时刚觉得摸到门道,下一次实验又被打回原形。”王乖宁笑着回忆说。

但她仍然踏踏实实地钻研,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系统深入地研究了V2O3合成钒氮合金各阶段的反应特征,不断尝试创新方法,反复调整参数。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探索,新一代高效渗氮技术被成功攻克,进而开发出高氮钒氮合金生产技术, 推出VN19新产品,填补了高氮钒氮合金生产领域的技术空白,也为攀钢钒产业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

从钒氮合金三期扩能改造工程、两化融合项目建设、VN19新产品开发,到钒铝合金提质攻关、储氢合金开发…… 王乖宁深度参与的技术攻关“战场”还有许多,她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累计创效6000余万元。

“遇到困难时的互相鼓励,面对难题时的集思广益,工作中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团队的密切协作。”王乖宁说,她在工作中不断突破自我的同时,更深刻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这些年,王乖宁也着力于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规模宏大的技术队伍,通过建立全员培训体系、分享成长历程与技术经验,为攀钢钒合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路走来,王乖宁默默度过了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也渐渐拥有了许多荣誉的光芒。从一名普通毕业生成长为技术骨干,到如今收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王乖宁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感动。

“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团队全体成员不懈付出的鼓励。”她说,“未来我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传承劳模精神,带动更多同事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公司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