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胎99子”这部被下架的古装微短剧用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设定,收割了4500万次播放量。网友的调侃一针见血:“导演敢拍、演员敢演、观众敢看”。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微短剧行业在野蛮生长中的集体迷失。当创作沦为流量的奴隶,当想象力违背生物学常识,当“离谱”成为卖点,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新兴的文化产业究竟在追求什么?又该如何回归正轨?
这种“快餐式”内容以其节奏快、爽点密集、观看门槛低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然而,繁荣的表象下却暗藏危机。“一胎99子”并非孤例,从“总裁夫人带球跑”到“宫女逆袭当女帝”,从“三分钟反转五次”到“一集死而复生三次”,大量微短剧陷入同质化、低俗化、反智化的泥潭。这些作品不再讲述真实可感的人生,而是沉迷于制造虚幻的感官刺激,用夸张到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挑战观众的忍耐极限。
这种集体癫狂背后,是流量至上的扭曲价值观在作祟。
在算法推荐和分账模式的驱动下,微短剧创作者发现,越离谱的内容越容易引发讨论,越反常识的设定越容易获得点击。于是,创作不再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而是沦为一场精心计算的流量游戏。“一胎99子”的制作方未必不知道这种设定的荒谬,但在流量诱惑下,他们选择了向市场“缴械投降”。这种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当观众的新鲜感被过度消费,当行业的信誉被不断透支,最终伤害的是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微短剧需要的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救赎。监管的及时出手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行业自觉建立创作伦理。值得欣慰的是,已有《逃出大英博物馆》等作品证明,微短剧完全可以兼顾艺术性与传播性,在有限时长内讲述有温度、有深度的故事。这些成功案例也揭示了一个简单真理,观众需要的不是无底线的刺激,而是能够引发共鸣的情感体验;市场奖励的不是最离谱的脑洞,而是最用心的创作。
文化产品的价值从来不该以“离谱程度”来衡量。从唐代传奇到明清小说,从传统影视到网络短剧,那些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无不是扎根现实、映照人性的匠心之作。微短剧若想从“风口”变为“长久产业”,就必须重拾对创作的敬畏之心。当我们下次再看到“一胎99子”这样的闹剧时,或许应该少一些猎奇的围观,多一些理性的审视。因为作为观众,我们每一次点击的选择,都在为这个行业的未来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