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热得让人心烦,我便随手翻开一本宋代诗词。果然,在这优美深邃的诗句里,才能找到一丝清凉。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如梦令》如一缕清风,字里行间透着丝丝凉意。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暮色渐沉,酒意微醺时,归途何在?小舟误入藕花深处,惊起群鸥白鹭,扑棱棱飞向天际。短短数语,便让这湿漉漉的荷塘夏夜鲜活地浮现在眼前。这是李清照少女时期的作品,字字清新,句句惬意,读来仿佛有微风拂面,令人神清气爽。
初夏微雨,总能催生令人惊艳的诗句,苏轼就有“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绿荫浓密的槐树与垂柳间,新蝉声声,高低应和。庭院幽深,小径尽头似有琴音袅袅。炉中沉香轻烟缭绕,透出碧纱窗格,闭目细嗅,悠然之意便浮上心头。微雨润过,榴花愈显红艳;风拂荷叶,水珠溅落如碎玉玲珑---指尖轻拨,便是一幅清夏闲趣图。
好一个清凉夏日!读着这样的宋词,暑意顿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的一首《西江月》,为我们描写了美丽的夏夜,明月皎洁,清风徐来,惊鹊鸣蝉此起彼伏,稻花香气随风飘散。疏星点缀的夜空下,细雨轻洒,溪边茅屋静立如初。而最动人的,是那此起彼伏的蛙声---从三两声到万籁齐鸣,奏响气势磅礴的田园交响;间或夹杂着无名小虫的啁啾低吟,宛如一支温柔的小夜曲。
这沁着稻花香的夏夜如此醉人,丰收的喜悦早已化作心底的清凉,哪里还容得下半分燥热?
秦观笔下的《纳凉》,却另有一番情致。“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词人纳凉可不是随随便便找个地方,他拄杖徐行,细细寻觅,终在画桥南畔觅得佳处---垂柳拂波,河风送爽,正是消暑妙境。支开胡床,闲倚其上,暑气顿消。但见明月清辉里,渔舟笛韵参差;风住莲塘时,暗香浮动沁人。这般清凉境界,方显词人雅致。
杨万里在《夏夜追凉》中写道:“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暑气未消,诗人推门而出,独步月下。远处竹林深处,虫鸣声声入耳,偶有凉意掠过肌肤。细品之下,这清凉并非来自夜风,而是源于内心的宁静。诗人不着痕迹地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光如水,树影婆娑,竹韵幽幽,虫声唧唧。在这静谧的夏夜里,非风送爽,而是由静生凉。
晚年的陆游隐居山阴,在诗中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致:“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诗人居所掩映在湖光山色中,槐柳成荫的小径蜿蜒曲折。湖水涨满时,可见白鹭翩跹而下;草丛深处,处处可闻蛙声阵阵。这般景致,虽非仙境,却胜似仙境,处处流露着隐逸生活的恬淡与闲适。
宋词中蕴藏着无数清雅绝伦的消暑佳作。细细品读这些字字珠玑的词章,夏日便不再令人畏惧---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的清凉意趣,那些明媚动人的夏日图景,都让炎炎夏日变得诗意盎然。爱上夏天,何须理由?有如此多沁人心脾的宋词相伴,再难熬的酷暑也成了赏心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