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区总供图
7月4日凌晨5时的雨城,晨曦尚未穿透云层,雅安市雨城区东城街道的环卫工人王萍已清扫完第三条街。此时的她轻轻推开工会暖心驿站的玻璃门,明亮的灯光倾泻而出,微波炉发出轻微的嗡鸣,柔软的沙发座椅在晨光中泛着暖意---这是这座城市给早出劳动者的第一个拥抱。
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时,雨城的脉搏已在这群“城市唤醒者”的脚步中跳动:环卫工人挥动扫帚清理昨夜落叶,公交司机仔细检查首班车制动系统,代驾师傅将折叠电动车装进后备厢,出租车司机用抹布反复擦拭车窗……他们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在黎明前就开始输送生机与活力。
而雨城区总工会则通过59个工会驿站,为这些奔忙的身影搭建起遮风避雨的港湾。
“自2020年雨城区工会驿站建成以来,我们已累计服务群众15万人次。今年新增的10个驿站与7个升级改造站点,让分布在大街小巷的工会驿站总数达到59个。”据雨城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张英介绍,近年来,雨城区总工会通过整合政府部门、街道社区、爱心企事业单位多渠道公益资源,多方位发挥“一站多能、多站共享”服务阵地作用,积极拓展站点的阵地服务功能,打造工作区、阅读区、宣传区等,使服务站点成为广大职工党群共建站、服务暖心站。
在青江街道汉驿站,记者看到小小的空间“五脏俱全”:左侧微波炉、冰箱、饮水机一字排开,右侧充电站、应急药箱、书报架整齐摆放,处处透着贴心。智能感应门在有人靠近时自动滑开,电子门禁系统与24小时监控设备确保安全,阅读区的报刊和励志书籍等待着忙碌的双手翻阅。留言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暖心便签:“送单摔了一跤,谢谢驿站准备的应急药箱”---外卖员王汐;“充电器救了我的手机,也救了我的订单”---代驾师傅老陈。这些朴实的留言,是城市温度最真实的刻度。
“我们不仅要建驿站,更要建‘家’。”张英表示,今年,改造提升后的驿站在“六有”“七个一”的标准建设基础上提档升级,采用更智能的管理系统,同时开展“驿站+”服务,将维权服务、应急救助等送到劳动者身边,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搭建“学习之家”“生活之家”“活动之家”。
在青江街道汉驿站,升级改造后的驿站智能门禁系统实现了“扫码”快速通行,同时对外卖骑手换电柜服务也进行了升级更新;在西城街道西大街社区工会驿站,改造提升后的驿站特别增设了母婴室,配备婴儿护理台、哺乳椅等设施;在青江路社区工会驿站,提升改造后的驿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医疗咨询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卓达广场的工会暖心驿站以科技赋能服务升级,增设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助式电子门禁系统,打破传统驿站的局限性,户外劳动者只需通过手机扫码或刷身份证就能自由进出,真正实现了“全天候温暖不打烊”。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智能服务模式,不仅解决了户外劳动者“休息难”的实际问题,让不少劳动者从驿站的“头回客”变成“回头客”,更推动驿站从“应急歇脚点”升级为劳动者的“能量加油站”。“扫个码就能进,很方便。”深夜工作的外卖员朱良平的话道出了许多劳动者的心声。
接下来,雨城区将始终以劳动者需求为导向,在“建、管、用”三个维度持续深耕,推动工会驿站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质效跃升,从“标准化”向“特色化”的功能拓展,从“单一服务”向“综合平台”的转型升级,让驿站真正成为服务劳动者的“暖心前哨”、传递温情的“爱心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