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丹(右)和村民在田间劳作 受访者供图
7月初,热浪裹着蝉鸣不断升腾,走进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田间地头尽是忙碌的身影。村民们正在松土、施肥,悉心照料着鲜食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分拣中心里,工人们正操作着烘干设备加工天冬。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火花村党总支书记邹丹的思绪不禁回到七年前。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2018年11月,邹丹刚到火花村时,村集体经济为“零”。如何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为她心中的头等大事。
“只有组织强了,党员动起来,产业才能发展得好!”邹丹将党建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抓手”,依托“粮油、田家紫皮大蒜、生猪”等特色资源,创新实施“头雁领航”工程,打造“支部+产业”“党员+项目”责任链,通过设立党员示范田、组建产业攻坚队,让党旗飘扬在田间地头。
面对村集体经济“空壳化”难题,邹丹带头成立火花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推动村“两委”成员领办产业项目,构建“支部联企业、党员联农户”双联机制,带领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引入现代农业理念。
随着“田家紫皮大蒜”打响了名气、带动了发展,邹丹又带领“头雁”们继续奋战,首创“稻蒜、玉蒜轮作+粮药套种”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引进智能灌溉技术,建成2832亩高标准农田,亩均产值突破3000元;吸纳社会资本融资6500万元修建能繁母猪养殖场、引进中药材科技园等重点项目;创新“622”利益分成模式,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6.8万元;推动隆大娘食品加工厂建立,年销售额突破30万元。
党旗飘扬下的火花村,如今已形成粮油、大蒜、中药材、果蔬、生猪等几大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1.2亿元,跻身“四川省现代农业亿元村”。
为田间地头插上科技的“翅膀”
“各位朋友们,欢迎来到‘火花优选’直播间,喜欢我们产品的粉丝朋友们可以直接点击链接下单。”直播间里,邹丹熟练地拿起紫皮大蒜进行展示,在镜头前生动讲述着它们背后的乡村故事。
“直播带货打破了传统销售的地域局限,能让火花村的特色农特产从田间地头直抵城市餐桌,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邹丹说。在她的努力下,“火花优选”直播间首场直播斩获581单,带动紫皮大蒜线上销量增长200%。2024年“双十一”期间,她创新推出“云游火花”沉浸式直播,吸引5万网友线上认购农产品,单日销售额突破3万元。
除了直播带货,邹丹还将科技的“翅膀”插在了田间地头,率先实施“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融合工程:完成200亩宜机化改造,购置无人播种机、智能烘干设备;新建3座提灌站、提升小溪流囤水功能,破解“望天田”难题;组建农机共享服务队,全村机械化操作面积达2900余亩,机械化率提升90%。2024年,承办内江市现代农业园区现场会,助力园区获评“四川省五星级园区”称号。
带领乡亲共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以前卖蒜得挑担走山路,公路修通了,货车直接开到地头!”村民口中的公路,是邹丹多方争取资金6000余万元,新建的24.2公里通村公路和8.7公里产业路,实现了田家-新店、万年-火花的路网贯通。
道路建设前期,为了协调建设用地,邹丹挨家挨户上门宣传修路的好处,村民们受她鼓舞,都无偿将土地用于修路。没有路基,邹丹又带领村“两委”在撂荒地里看路线、定路基,巴茅草、杂树把她的衣服都刮破了两件。村级路网的完善,有效解决了沿线群众的出行难题,盘活了撂荒地集中发展特色产业,让“荒山”变成了“金山”。
路修通了,居住环境的改善也不能落下。近年来,邹丹带领村民深入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通过改善前了解需求、改善中确保质量、改善后长效保持的方式,顺利完成了4个精品院落的打造,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营造和谐美丽的乡村人居环境。
从“空心村”到“亿元村”,从“传统耕作”到“现代农业”,邹丹用七年时间完成了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次生动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精神。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这位“蒜乡女儿”正带领火花村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