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笔会”参会成员合影
20世纪70年代初,在四川邻水县的文化土壤中,曾绽放出一朵独特的文艺之花。当时,一本名为《战斗文艺》的油印刊物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成为当地文艺爱好者宝贵的精神食粮。尽管这份手工制作的刊物略显简陋,却饱含着邻水文化人最真挚的情怀与理想。
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战斗文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华丽转身为《百花》报。这份崭新的报纸采用四开四版的形式,最初以庄重朴素的黑色刊头亮相。1989年,经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报纸正式更名为《百花报》。焕然一新的红色刊头如跳动的火焰, 象征着文学创作的热情。
自创刊以来,《百花报》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办刊宗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这份看似普通的县级小报,在版面设置上却别具一格:头版聚焦全县文化活动动态,二、三、四版则主要刊发本土作者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故事、评论等文艺作品,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县域文化展示平台。
那时,《百花报》编辑部就设在邻水县文化馆内,总编由历任文化馆馆长兼任,而实际负责日常工作的常务编辑始终只有冯宗凡一人。用冯老师自己的话说,这个“名义上的常务编辑”,实际上要承担收稿、编辑、排版、校对等一系列工作,是名副其实的“一人编辑部”。
在那个铅字排版的年代,《百花报》的每一期出版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冯宗凡手持钢尺,在稿纸上反复丈量,精心计算每个版面的字数与行距。他像一位严谨的匠人,在方寸之间精雕细琢:既要确保版面疏密有致,又要追求视觉美感;既要避免内容拥挤,又要防止版面空洞。正是这份专注与坚持,让这份县级小报在简陋的条件下,依然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艺术光彩。
为培养文学新人,《百花报》以文化馆为基地,举办了多期文学培训班。1986年5月1日至3日,在邻水县九龙镇红旗旅馆举办的全县首届“百花笔会”尤为令人难忘。杨季裕、廖帝辉、习永清、谢水清、聂金河、冯宗凡、何正华、陈厚文、甘新民、甘新宇(欣雨)、丁禹良、王先胜、邹太辉、陈雪莲、冯况等20余位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通过座谈、讲座、采风等形式深入交流。他们泛舟大洪河,在青山绿水间寻找创作灵感。这场文学采风活动,犹如播撒在沃土中的种子,为后来蓬勃发展的创作热潮埋下了希望的火种。
首届“百花笔会”后,《百花报》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者。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王宗旭,他创作的《颂柑桔》一诗:“三山两槽尽染红,又庆一年硕果盈”,不仅生动描绘了邻水柑橘丰收的景象,更在1988年全国柑桔工作盛会期间,成为展示邻水形象的文化名片。
虽然《百花报》只是一份县级小报,但它却成为孕育文学人才的沃土。从创刊伊始,这份报纸就培养出了一批走出县城、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优秀作家。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十年间,邻水作家群体在全国各级文学报刊上频频亮相,创作成果丰硕、影响力广泛。这些作品的广泛传播,不仅提升了邻水作家的知名度,也让外界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了邻水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
1992年岁末,《百花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份承载着时代印记的文学小报,在累计出版60余期、刊发1300多篇(首)文学作品后,最终画上了休止符。当最后一期油墨飘香的报纸付梓,那些浸润在字里行间的市井故事与文化记忆,仿佛被时光定格,成为一代人心中永不褪色的文学年轮。
然而,《百花报》的文化血脉从未中断---它所孕育的文学沃土,在1998年催生出《邻州文苑》这一新的文学阵地,让邻水的文学薪火得以延续。冯宗凡再次披挂上阵,承担起从收稿到校对的多项工作。更令人欣慰的是,当年在《百花报》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作家群体,继续在文学舞台上绽放异彩,用他们的创作实绩印证着这份县级小报深远的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