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瓦作文物修复比赛现场和金属文物修复比赛现场 李贺摄(据新华社)
7月的泸州,骄阳似火,一场特殊的“华山论剑”在这里上演。
293名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物保护精英汇聚于此,手握洛阳铲、修复刀、调色板……开展了一场国之工匠的技能大比拼。
“自从央视拍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文物保护行业一下就火了,很多文物修复师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原四川博物院院长韦荃感慨地说。这句话道出了文物保护行业近年来的深刻变化---从默默无闻的耕耘者,到备受瞩目的文化传承者。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正是这种转变的生动体现。
“本届大赛参赛选手的年龄结构呈现出良好的梯度分布,他们当中既有五六十岁的资深专家,也有三四十岁的中坚力量,更有二十多岁刚入行的新生面孔。更让我意外的是,最年轻的参赛选手仅19岁。”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智彬观察到,参赛选手正值青春年华却已在传统技艺领域崭露头角,这让人看到了行业传承的希望。
理论与实践并重,毫米级的评价标准体系
本次大赛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共设金属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6个项目,选手从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方面展开比赛。
以考古探掘工项目为例,该项目的评价体系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精确度。“我们用洛阳铲进行勘探,工具孔径标准是4.5到4.7厘米。如果选手的探孔直径超出标准的0.1至0.3厘米,就算水平比较高,反之,超出越多水平就越差。”孙智彬详细解析了这套量化标准,并表示这种毫米级的精度要求体现了现代文物保护技术对传统技艺的科学化改造。
孙智彬还强调,标本采集是极具专业性的。“高水平的技工能够通过手感判断探头接触的是陶片、瓷片、石头还是砖瓦,并进行精准采集。”他说,这种“盲操作”能力,是传统技艺与现代考古学理论完美融合的体现。
在接受采访时,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原四川博物院院长韦荃强调了评价体系的另一个创新维度:“首先,考核就要做方案,这是最基本的,不先诊断怎么去修?”这一理念将医学诊断思维引入文物保护领域,形成了独特的“诊断-治疗-评估”闭环评价模式。
在价值判断能力方面,评价体系要求参赛者首先要探讨文物的价值属性。“如果连价值都没有,我们修它干嘛?”韦荃的这一反问,体现了现代文物保护理念从单纯技术操作向价值导向的根本转变。
跨越流派,统一标准下的技艺多样性
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专家、本次大赛实操比赛总裁判长之一张立方,面对“南派、北派不同考题如何保证公平性”的质疑,给出了专业解答:“我们讲的公平不是比大小,是能力的判断。两个不同的东西在一块比较,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更看重形成过程的能力。”
据悉,这一评价体系的创新性在于,超越了表面的技法差异,直指核心能力的评判。无论是泥瓦作的南派、北派差异,还是不同类型文物的修复手法,评价的焦点都聚焦于操作者的认知水平、理论素养和技术执行能力。
“我们是文物考古界的医生,不是制造商。”张立方形象地比喻说,评判的核心不在于技法的华丽,而在于对文物保护理念的深刻理解。“我们不仅关注最终结果,更重视操作过程中体现出的专业判断力。要尽最大努力让文物保持原貌,采用的方法对文物的影响要最小。”张立方强调说。
面向未来,技术融合与理念坚守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文物保护行业正面临着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融合的挑战。3D打印、3D复原、3D加工等新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材料的使用也为修复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但张立方提醒道,新材料虽然前景广阔,但“可逆性”仍是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修了以后,如果没有修好,可以撤掉重修。”他强调,新材料需要时间检验,或许近几年没问题,但未来数年是否没问题无人能保证。
“文物保护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以前也许是默默无闻地耕耘,但现在有了关注,我认为是好事。”韦荃说,本次大赛不仅是技能的比拼,更是文化传承理念的集中展示。参赛选手来自文博单位、企业、高校等不同背景,代表着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现在和未来。通过这样的平台,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从业者得以交流技艺、切磋技能,推动着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
“需要有好的价值判断,对文物要尊重,要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概念。”张立方对年轻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寄予厚望。
当比赛的硝烟散去,这场大赛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却不曾停歇。每一位参赛者都是文明传承的守护者,他们的一锤一凿、一针一线,都在为保护中华文明的瑰宝贡献着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