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博文接受表彰
柯博文(左二)在实验室指导麻醉药物分子的合成与纯化
柯博文带领团队与新药研发企业进行学术交流 均为受访者供图
在医学的世界里,有一群人专门与“痛苦”打交道,他们不是制造痛苦,而是为了消除痛苦。今年刚获得四川省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华西医院麻醉学研究所副所长柯博文,就是这样一位在痛苦与希望之间架起桥梁的守护者。在长达27年的科研道路上,柯博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5项,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华医学青年科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等诸多殊荣,他用一项项科研成果,证明着自己的选择。
在矛盾中寻找突破
这一切要源自20世纪90年代,那时的柯博文还是一个对计算机专业充满热情的高中生,梦想着将来能考入电子科技大学。然而,高一那年的一个夜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我有一位亲人在那晚因癌症去世,离开的最后那段时间是我守在病房。”回忆起那个夜晚,柯博文的声音依然带着深深的触动,“当时给我最大的冲击是医生如果没有好的药,其实也很难去治病救人。”柯博文回忆道。
那个漫长的夜晚,是年仅15岁的柯博文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死亡,面对疾病带来的无助和绝望。更让他震撼的,是看到癌症病人最后阶段承受的巨大痛苦。“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我至今仍记得。相比疾病本身,病人承受的痛苦更让我触动。”柯博文说,正是这种对病人痛苦的直观感受,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改变专业方向。高三那年,柯博文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华西医科大学药学专业。
1998年,柯博文走进了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的大门,开启了他在药学领域的求学之路。本科、硕士、博士,整整11年时间,他都在这里度过。2009年博士毕业后,他前往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选择麻醉药这个细分领域,柯博文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 “大多时候,懂药的人不懂医,懂医的人不懂药。”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这个问题,“医生就如同上‘战场’打仗的战士,是要和疾病作斗争的。药学家恰好是给医生造‘武器’的。如果不知道医生需要什么,就没办法造好的‘武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柯博文选择深入临床一线,到科室里了解医生真正的需求。
很快,柯博文便发现麻醉药面临着许多看似矛盾的临床需求。“患者经常问我两句话,一是做手术多给点麻醉药,以免手术过程醒过来;二是做完手术醒不过来了,怎么办?”柯博文总结说,这就是麻醉药的根本矛盾:既要确保麻醉深度避免术中知晓,又要实现术后快速苏醒。
在工作实践中,柯博文逐渐意识到,局部麻醉领域也同样存在矛盾。“既要麻醉时间长,又不能影响正常的运动功能。这些矛盾是有临床合理性的,但它也违反了一般的科学规律。”在这两难间,柯博文坚定地认为临床需求更为重要。
17年磨一剑的坚守
想要解决这些矛盾,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需要坚守。柯博文在加入由刘进教授领导的华西麻醉新药团队后,和同事一道用了17年的时间,研发出了一款突破性的全身麻醉药物---磷丙芬。
据悉,传统的麻醉药“丙泊酚”虽被广泛使用,但存在两大重要问题:一是会影响血压,对心脏疾病患者比较危险;二是因为水溶性不好,需要用脂肪乳来溶解,长期使用会导致患者血脂过高。
“我们后来做了一件事,把传统丙泊酚改造成一个水溶性的丙泊酚前药,这样就不需要用脂肪乳了。”这看似简单的改造,实际上充满了挑战。柯博文说,这其中最大的困难出现在临床试验阶段。“我们突然发现这个药物与丙泊酚并不相同,到了体内以后它的代谢物非常复杂,而且并不清楚去哪儿了。那时候差一点药物就研发失败了。”柯博文回忆道。
最终,柯博文与团队成员张文胜教授、杨俊教授花费了大量时间仔细分析各种数据,终于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路径搞明白。直到2021年,这款历时17年研发的新药终于获得新药证书并上市,目前已在全国300多家医院使用,预计将很快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从2小时到72小时的挑战
在全身麻醉药取得突破的同时,柯博文团队在局部麻醉药领域也在进行着更大胆的尝试。
“普通的麻醉药物作用时间是2至4个小时,但人体伤口的疼痛时间大概要72个小时。”柯博文说,这个巨大的时间差距,意味着病人在术后很长时间内都要承受疼痛。
因此,柯博文团队的目标是研发出能够持续72小时的局部麻醉药。“我们希望患者做完手术后打一针,伤口72个小时都不会疼痛,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在持续推动下,柯博文团队研发的两款药物已分别进入临床II期和I期试验,麻醉持续时间分别达到10-15小时和30小时左右。“我们还在努力中,未来我们希望能做到甚至长达数天的时间。”柯博文对未来憧憬着。
科研之路永不止步
除了在麻醉时间上的突破,柯博文团队还在攻克一个更大的难题---研发一款麻醉苏醒创新药物。
“麻醉药物是让你睡过去,逐渐失去意识。但能不能用药物控制意识的恢复,目前全世界都做不到。”柯博文形象地比喻道,“喝醉酒以后我能不能马上把你叫醒?是没有药的。”柯博文告诉记者,这款麻醉苏醒创新药物,在实验动物身上已经有较好的效果。“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产业化转化,我相信10年以内就能实现。”柯博文对这款药物的前景充满信心。
让柯博文在新药研发这条道路上坚持下来的,除了内心的执念,更重要的是团队的力量。“靠一个人苦苦支撑,很难。但如果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一起,我觉得这件事情就没有那么难了。”柯博文深知,团队的能量远大于个人力量。
目前,柯博文的团队有约30人。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有着清晰的理念:培养面向国家需要的人才、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具有不断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
对于麻醉药研发的未来,柯博文也有新的展望。“外科是在不断进步的,麻醉药是为手术服务的。未来的麻醉药一定是跟着外科发展的,需要我们不断进步。”柯博文坚定地说,从大手术到微创手术,从传统手术到机器人手术,从住院手术到日间手术,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麻醉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麻醉药发展方向,首先是更安全、更可控,然后才是实现个性化治疗。”
从15岁在病房里看到亲人因癌症痛苦离世,到如今成为麻醉药研发领域的领军人物,柯博文用了27年的时间。如今,柯博文和他的团队仍在继续与“痛苦”作斗争。从2小时到72小时,从睡去到苏醒,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承载着无数患者的希望。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柯博文团队用科学的严谨和人文的关怀,为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不懈努力着。
正如柯博文所说:“医学在快速发展,药物也要跟上。”在痛苦与希望之间,这位守护者仍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