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访2025年四川高考录取场 高招录取结果这样诞生在痛苦与希望间守护生命清醒AI浪潮席卷课堂,如何在算法与温度间为成长“留白”?首届“马克思主义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农业大学举行激光雕刻书签镌刻匠心 成都工业学院毕业季推出暖心举措泸州江阳区家校社齐筑防溺水“安全网”壤塘300名学生走进绵阳研学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0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14

AI浪潮席卷课堂,如何在算法与温度间为成长“留白”?

殷樱倪秀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如今,AI技术已深度融入课堂日常。当一线教师感慨“AI帮我减掉了一半的作业批改量”,当校长们惊叹“数据画像让每个孩子的成长有迹可循”,人工智能正以破竹之势重塑教育生态。然而,在技术热浪之下,质疑声亦此起彼伏:当算法开始“诊断”教学质量,当虚拟助手成为课堂“常驻嘉宾”,教育的温度是否会被数据稀释?师生使用AI技术的边界又该如何界定?

日前,在成都市“人工智能+教学”专题研讨会的课例展示环节,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数学教师王乐峥借助AI工具,实时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答题速度以及思考过程,实现了对学情的动态捕捉。

成都市实验小学教师孙一丁带来的课例《小小设计师》同样令人眼前一亮。在这堂课中,学生们利用AI绘画软件,将数学中的图形运动知识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学校文化意义的艺术作品。

“将人工智能引入教育,核心是变革教与学的模式,最大化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张友红表示,AI教育正突破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局限,同时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推动了跨学科教学的资源整合。

AI虚拟助教赋能语文课堂、利用AI工具实现学科融合……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实验小学,AI已经深度融入教学中,构建起“过程性+增值性+社会性”立体师生画像。该校校长程辉认为,传统课堂存在参与度低、反馈慢、个性化弱等问题,而AI技术通过场景具象化、数据可视化、决策智能化三大路径,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的难点。

随着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警惕形式主义的AI崇拜,也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的问题。

在一次外出学习时,凉山州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吴杰发现,某美术课上AI绘画呈现的《惠崇春江晚景》虽景物俱全,但画面花红柳绿缺乏美感。“若诗人所见如此,恐难写出传世佳句。”吴杰认为,AI技术难以传递诗词的意境之美,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想象空间,或能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善用AI,学生也要用批判性思维运用AI。成都市实验小学语文老师魏诗雨分享了一次学生使用AI“翻车”的案例:在班干部竞选时,A同学因用AI优化的精美PPT内容缺乏个人特性而落选,B同学用结合自身特质的本色演讲成功当选。魏诗雨由此在教学中强化AI运用边界引导:“既要教学生用AI,更要教他们判断何时不用AI。”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郭斌表示,数字化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先遵循教育规律,聚焦教学重难点,再以AI为辅助手段。AI时代需着重培养师生驾驭技术的能力,既要发挥其提效优势,更要坚守师生在深度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警惕学生因过度依赖AI产生思维惰性。

当AI系统能通过笔迹、微表情推测学生心理状态时,是否缺乏对学生隐私和权利的尊重?一系列伦理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信息科技中心副主任夏小刚表示,教师在AI应用初期难免经历试错,“唯有在使用中暴露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针对AI教学中的隐私保护,他建议教师可通过隐藏关键信息、设置数据权限、平台加密等技术手段,在技术赋能与隐私保护间构建平衡机制。

在教育数据采集方面,郭斌也表示,学校需明确边界,仅采集学业成绩、课堂表现等实现教育目标的必需数据,严格遵循“最小化原则”,避免过度收集隐私信息。他同时强调,需保障数据的安全存储与合理使用,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郭斌表示,AI时代的教师需成为学生成长的“留白守护者”:在算法编织的知识网络中,为想象力保留“透气孔”;在数据堆砌的成长轨迹里,为情感与价值预留生长空间。当技术理性与教育温情达成平衡,课堂才能真正成为“人”的成长沃土,而非“数据产品”的培育场。 (据教育导报网)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