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视频平台会员体系日益复杂,从VIP到SVIP,再到“超前点播”“大结局直通车”等层层收费模式,让消费者直呼“套路太深”。与此同时,自动续费“默认勾选”、隐蔽扣费、广告花式复活等问题频发,用户权益屡遭侵害。这究竟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还是平台方变相提高收益的收割手段?
早期,平台主要通过免费内容吸引用户,随后推出基础VIP服务,提供去广告+高清画质等基础权益。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平台开始细分用户需求,推出更高级别的会员服务。以某平台为例,其会员体系从普通VIP发展到黄金VIP、白金VIP,再到如今的星钻VIP,每个层级都对应不同的权益组合和价格。这种设计本意是为不同消费能力的用户提供差异化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逐渐变味。
“套娃式收费”之所以引发争议,核心在于收费的不透明性和强制性。许多用户是在购买基础会员后才发现热门内容仍需额外付费,或者某些权益只有最高级别会员才能享受。部分平台还通过降低画质、增加广告频次等技术手段限制低级别会员的观看体验,更有甚者,同一内容在不同终端或不同时间需要多次付费。这些“割韭菜”的收费方式,让差异化服务滑向欺诈的边缘。此类做法不仅违背了公平交易原则,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还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使消费者难以进行理性判断。
自动续费则被消费者戏称为“开通会员1秒钟,取消续费半小时”。一些平台将“自动续费”设为默认勾选,且关闭入口“深藏不露”,在“支付管理”的第三至五级子菜单。这种“沉默收割”,让大量用户被动续费,成为视频平台稳定的收入“贡献者”,损害了用户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而“创意中插广告”及“前情提要广告”则是视频平台变相提升收益的另一种手段。“创意中插广告”看似以剧情方式呈现,实则是一种变相的广告植入,它打断了用户的观看体验,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被广告绑架。“前情提要广告”更是让观众在跳过片头时,被迫接受额外的广告信息,不仅违背了会员协议中“免广告”的承诺,更是对用户信任的透支。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视频平台需要重新审视其商业模式。真正的创新应体现在提升用户体验和内容质量上,而非设计复杂的收费陷阱及花式的广告植入。平台方应建立更加透明、简洁的会员体系,避免误导消费者。同时,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视频平台收费行为的规范,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视频平台出现的收费“陷阱”,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盈利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短期来看,复杂的收费策略或许能提高平台收益;但长远而言,失去用户信任的平台终将失去市场。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只有那些真正尊重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平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消费者期待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是一个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