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德芝指导周吴子斐蜀绣针法 记者石家豪摄
“下针要从这里开始,把针拉出来,手要呈45度……”7月15日,成都暑气正盛,孟德芝蜀绣工作室因一场特殊的“师徒”相会更显雅致。
64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轻工劳动模范孟德芝亲手执针,为12岁的女生周吴子斐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蜀绣体验课。这次“笔友”相见,既是对一封手写信的温情回应,更是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
一针一线,牵出笔墨缘分
“收到孟大师回信时,我反复读了五六遍,总觉得像做梦。”周吴子斐至今清晰记得拿到信件时内心的悸动,“当时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孟大师能在百忙之中给我回信,给了我非常大的鼓励,希望有机会进一步向大师学习。”
今年2月,就读于成都市胜西小学六年级三班的周吴子斐满怀崇敬之心写下了一封给孟德芝的信。信中,她不仅细腻描摹了孟德芝“俯身于绷架前”针线的起落,更倾诉了自己曾经在省博蜀绣体验课上“扎破手指、折断丝线”的窘迫与感悟,“因为自己体验过蜀绣,就更敬仰大师的成就。”
信中那句“工匠精神不是机械重复,而是以虔诚之心对待每一根丝线,在时光经纬中沉淀自己。”深深打动了从业四十余载的孟德芝。
“孩子的文字里有对技艺的敬畏,更有对文化的敏感。”这位曾带领30多名绣娘,历时100多天,完成7.5米长、3.4米高的巨幅作品《秋色高原》的蜀绣大师在回信中提到,正是女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让她看到非遗传承的希望。
记者在工作室的茶案上看到,两封笔迹迥异的书信并置案头:女生的字迹稚嫩却工整,满是对大师《秋色高原》《芙蓉锦鲤》技艺的惊叹;大师的笔触沉稳而有力,是对“女生永葆纯粹的好奇和执着”的鼓励。这场始于笔墨的缘分,终在盛夏有了结果。
周吴子斐对蜀绣的兴趣,源自家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其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比较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不论是非遗文化节活动,还是博物馆举办的活动,会经常带孩子去参观,也会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体验非遗技艺的研学课程。”正是如此,周吴子斐在了解到孟德芝在生存与热爱的夹缝中,开辟出传承之路的故事后,便萌生了写信的念头。“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以坚韧为线,将命运的波折绣成坦途的信仰。我想告诉大师,她的坚持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明灯。”周吴子斐说。
一堂教学,延续文化传承
在孟德芝的工作室,陈列着大大小小的蜀绣作品:毛茸茸的大熊猫、活灵活现的鲤鱼、枝繁叶茂的牡丹……栩栩如生的模样,都源自多年来指尖的功夫。
“现在的孩子能主动走近蜀绣,坚持并热爱,实属不易。”于是,孟德芝在回信中,特意邀请周吴子斐来工作室上一堂蜀绣体验课。
“蜀绣的针法和技艺在四大名绣里算是最多的,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这次的体验课从“锦纹针”技法开始。
绣绷前,孟德芝将一枚银针递到女生手中,周吴子斐屏息模仿,时间在一起一落的针法中悄然流逝。终于,当蓝色、彩色、金色的绣线幻化为蝴蝶的翅膀时,“师徒”俩的作品顺利完成。周吴子斐将自己的第一个蜀绣作品制作成胸针,赠送给了母亲。
“能和大师面对面学手艺,太激动了!”周吴子斐兴奋地说道,“大师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对劳模精神的诠释,会一直鼓励我在今后的学业里做到心无旁骛、百折不挠,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临别时,孟德芝特意叮嘱即将升入初中的周吴子斐:“要带着丝线般的韧劲,去面对一切困难和险阻。继续多多关注和关心传统文化,希望今后可以传承。”
从一纸书信到一堂教学,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恰是蜀绣文化生生不息的缩影。正如孟德芝所言:“蜀绣是针尖的舞蹈,更是匠心的坚守。”当女生的指尖再次拈起银针,一条属于新一代的传承之路,正从这方寸绣绷间缓缓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