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外卖市场补贴烽烟再起,看似热闹非凡的“满18减18”“0元喝奶茶”背后,实则是行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笔者认为,这场补贴竞赛绝非简单的市场争夺,而是外卖经济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结构性挑战的直观体现,它正将整个行业推向可持续性发展的悬崖边缘。
平台方以补贴为武器展开激烈角逐,本质上是将外卖业务异化为流量收割机。新玩家试图通过百亿补贴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老巨头则企图“以战养战”巩固地位。然而,这种“烧钱换市场”的模式,不过是饮鸩止渴。平台将大量资金投入补贴,却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提升与技术创新,看似短期内用户数量激增,实则用户忠诚度极低。一旦补贴力度减弱,用户便会如潮水般退去,平台前期投入将付诸东流,最终陷入“规模不经济”的恶性循环。
消费者在这场补贴盛宴中看似是最大赢家,实则被培养成了价格敏感型群体。“薅羊毛”的狂欢背后,是消费观念的扭曲。当消费者习惯了低价外卖,对价格的敏感度远超对品质的关注,这将倒逼商家降低标准、压缩成本,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自身的健康权益。而且,这种基于补贴的消费关系极其脆弱,一旦补贴消失,消费者便会毫不犹豫地转向其他平台,平台与消费者之间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信任。
骑手群体在补贴战中收入看似可观,但这背后是过度劳累与安全风险的双重代价。为了追求高收入,骑手们不得不超负荷工作,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赶时间。平台虽推出一些保障措施,但在“日收入千元”的巨大诱惑面前,这些措施显得苍白无力。骑手作为外卖行业的重要一环,其权益得不到保障,不仅会影响骑手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也会引发社会对行业道德的质疑,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
商家在补贴战中更是苦不堪言。头部连锁品牌或许能借助补贴实现销量与知名度的提升,但中小商户却深陷“爆单不赚钱”的困境。为了对冲成本压力,商家不得不降低食材品质、使用预制菜,甚至出现“幽灵外卖”等违规行为。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劣币驱逐良币”,长此以往,整个外卖行业的口碑将一落千丈。
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补贴大战。平台应摒弃短视思维,将资金投入到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技术创新上,通过优化算法、提高配送效率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同时,要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摊机制,保障商家的合理利润,让商家有动力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对于骑手,平台应切实保障其权益,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与保障措施。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行业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只有构建起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四方共赢的生态体系,外卖行业才能摆脱补贴战的泥沼,实现从短期狂欢到长期繁荣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