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版的德阳市市区图
20世纪90年代初,沱江路还是一条短而窄的道路---从沱江路小学十字路口到现在的二重南门之间,全长不足1公里。
根据我收藏的1989年12月版德阳市区地图和1995年5月首版“德阳经开区总体规划图”显示,这一小段标注为“沱江西路”的道路是当时仅有的建成路段,而“沱江东路”和“沱江桥”那时还处于规划阶段。
确切地说,当时那短短1公里的沱江路,不过是东升村的一条老机耕道。三米来宽的泥地上铺着煤渣和碎石,雨后初晴时,来往车辆碾过坑洼处,浑浊的积水便从轮胎边缘溅射出一道道抛物线。
与当时已经通车的岷山路相比,这条小路显得格外寒酸破旧---它全然不似如今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面,倒更像老农布满沟壑的手掌,带着泥土的温度。只需两辆对向行驶的手扶拖拉机交错而过,深深的车辙便能将那个年代最鲜活的乡村印记,清晰地刻进这条路的肌理里。
机耕道右侧的排水沟里,来自上游沟渠清澈的流水撩拨着青青鱼草,不知名的小鱼儿在摇曳的鱼草间欢快嬉戏。沟埂上,狗尾巴草随风轻轻摇摆。倘若遇到有车经过,不得不走在沟埂上时,没准苍耳或鬼针草的倒刺,就会悄悄勾住你的裤脚。
沿着机耕道继续往里走,左侧依次排列着三家市属企业:德阳经纬编厂、四川德阳德杭丝绸炼染厂和德阳毛纺厂。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纺织企业,不仅为当地青年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意外地成为了解决周边单位适龄青年婚恋问题的“红娘”。
当时,这3个工厂的团支部与二重、机施一处团委密切合作,精心组织各种联谊活动。他们通过举办联欢会等方式,为青年工人创造相识相知的机会,最终促成了一段段美好的姻缘。
记忆中的机耕道尽头,是一片田园风光。那时华山路尚未延伸至此,眼前只有纵横交错的秧田。一条向左延伸的田间小路绕过毛纺厂宿舍后墙,蜿蜒通向原金鑫公司门口。新插的秧苗青翠欲滴,路旁竹林郁郁葱葱,这条幽静的小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年轻工人约会散步的理想去处。
如今的沱江路,东起G8京昆高速路下,西至二环路西段,将近10公里的道路,很长也很宽,恢宏大气。绵远河穿城如脉,河东为沱江东路,河西为沱江西路,一座跨绵远河的沱江路大桥将东西两岸的人间烟火织成了慢时光里晨昏更迭的绢帛。
傍晚,我习惯在沱江桥与珠江桥之间散步,站在沱江路立交桥的桥拱位置,抚摸雕刻着三星堆元素的桥栏,轻嗅由北向南顺着河道溜过来的一股股清风。目睹清风在静静的水面上划出一道道银亮的痕,水面泛着粼粼的波。
清风,跃上桥栏,掠过桥灯,轻拂脸颊,鼻翼间倏然就溢满了清新感,舒爽极了。向西远望,夕阳下,暮色苍茫的穹顶,不知是谁,镂空雕出楼盘间疏影横斜的虚实光影,像极了一幅写意画。
车流的尾灯宛如流动的河水,从立交桥顶倾泻而下,向着沱江西路蜿蜒流淌。微风将尾气随意揉成薄雾,却掩不住城市变迁的痕迹---当现代化图书馆里专注学习的年轻身影,与机施一处斑驳的红砖老楼被框进同一幅画面时,竟意外地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