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烈日当头。眉山市仁寿县普宁街道办会议室里,24位劳务专业合作社法人额头上汗如雨下。投影屏上闪烁着“多元化盈利模式”思维导图,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唐小刚敲着白板发问:“专合社不能只当‘中介’,如何变身‘服务商’?”
台下,文宫镇劳务专合社负责人张勇飞速记录,笔尖几乎划破纸页---这场“服务能力提升增效活动”,正是仁寿县三级劳务体系建设的盛夏攻坚缩影。
为盘活仁寿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高质量充分就业,仁寿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开展了2025年三级劳务体系系列提升服务活动。
第一课:2000 万资本金背后的村民股东
7月3日,36位仁寿劳务带头人踏进成都蒲江县众鑫柑柚合作社的冷链车间。零下18℃的冷库里,成吨的耙耙柑正打包装箱。“我们靠三股合一。村民现金股、土地股、劳力股。”合作社理事长白蓉华指着墙上的股权结构图,解答了宝马镇劳务专合社胡强的疑问。
该专合社由村党委牵头,以全体村民为基础,成员以现金和土地入股的模式,自筹资本金2000万元,为服务对象提供农产品和农业资料的购买服务,农产品销售、分选、加工、冷藏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和培训服务,实现了集体经济的显著增效和村民的大幅增收,成为蒲江劳务专合社的一面旗帜。
最触动胡强的是“反哺机制”。当地合作社年利润30%用于村民分红,40%投入村养老中心。参观结束时,胡强捏着入股协议书样本感叹:“原来劳务社真能让村集体‘长出血肉’!”
第二课:荒坡上转出500 个饭碗
一天后在绵阳安州,石红村党支部书记邓伟华带学员登上半山腰。眼前曾是杂草丛生的荒坡,如今梯田层叠、蔬菜大棚连绵。“我们采用劳务合作社牵头+村干部组织+百姓提供劳务的‘1+2’发展模式来拧紧产业链。”邓伟华算起经济账:去年承接高速公路护坡工程,带动113名村民月增收数千元; 流转的380亩荒地种高山蔬菜,又解决了87名弱劳力就业。
考察途中,黑龙滩镇劳务经纪人万勇拍下荒坡改造的梯田发到微信朋友圈,配文“咱们的荒山也能点石成金!”。
彰加镇曹婷还注意到一些细节。工地安全帽印着合作社标志,田间立着“技能培训日程表”。“把零工变产业工人,这才是可持续!”她在考察笔记上重重画圈。
这种从“心动”到“行动”的转变,正是三级劳务体系最珍贵的生长力。
第三课:从“拉人头”到“建生态”
回到7月15日的培训现场,唐小刚抛出“劳务合作社3.0模型”。比如在服务升级方面,从单纯介绍用工,转向“培训-认证-输送-维权”全链条;数字赋能方面,建立劳动力技能数据库,智能匹配企业需求;跨界盈利方面则借鉴蒲江模式拓展农产品经销,参考安州经验承接小微工程。
“我们有现成的枇杷、柑橘产业,为什么不能做自己的品牌?”课后讨论中,方家镇吴霞的提议引发热议。当晚,6家劳务专合社还主动要求提供现场指导服务。
“最大的收获不是经验复制,而是思维破界。”仁寿县农民工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总结道。当蒲江的“股份合作”遇见安州的“产业魔方”,再浇灌仁寿的本地资源,这场盛夏“取经”正催生着劳务体系的质变:从零散输送转向生态共建,由被动输血蜕变为主动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