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花海,颂歌高扬,又到了一个属于劳动者的收获季节。5月7日,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成都举行。蜀道集团四川路桥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杨浩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四川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在会上接受了表彰。
“能拥有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那是一种幸福,能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那更是一份荣光。”受到表彰的杨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天的荣誉是全体员工共同劳动的成果,我只是路桥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的普通一员,做了我的本职工作。”杨浩谦虚而真诚的话语,折射出他身后那个生机勃勃的单位---蜀道集团四川路桥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它是一支勇立潮头、逐波斩浪的英雄团队,更是一支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与公司同甘共苦的职工队伍。

荣获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杨浩

杨浩在工作中

杨浩(中)和同事一起研究技术难题
四川路桥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1年,是蜀道集团四川路桥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重要的核心子公司,具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和桥梁、公路路面、公路路基、隧道、市政公用、特种专业等工程施工专业资质,主要从事公路、铁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水利和港口工程建筑,市政工程施工,公路养护工程以及机场、旧桥改造、维修加固,工程机械租赁等业务。
近年来,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转型升级为方向,以产业链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置身于蜀道集团规划大局之中。力争到“十四五”末,建成一个立足川南,覆盖长江上游、黄河流域,联动云贵川渝,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专业化桥梁施工企业,全面建成以特大型桥梁施工为主,综合发展的国内知名的区域龙头建筑企业。
近年来,公司积极参与国内外项目施工,塑造了一大批品牌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奖、“鲁班”奖、交通部优质工程奖、“火车头”奖、“天府杯”金奖。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企业。
在做优路桥主业的同时,公司积极延伸产业链,四大辅业板块齐头并进,特种工程分公司、川桥试验检测公司、川桥钢结构加工厂、安装工程分公司均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公司不断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坚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先后取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五一劳动奖状、省青年文明号、省职工心灵驿站、省最佳文明单位等国家级荣誉13项、省部级荣誉15项。以高度政治自觉和过硬的战斗实力,为交通建设和“5·12”汶川地震、“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作出突出贡献,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四川路桥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以公路、铁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等专业技术服务多方面的技术优势,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思想觉悟高、技术水平过硬、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现代企业管理者,公司员工杨浩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今年39岁的他是一名党员,大学本科学历,2011年7月毕业于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同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四川路桥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G85G76重庆(川渝界)至成都高速扩容工程施工总承包ZCB5-TJ2标段项目经理部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投身公路、隧道、桥梁施工行业14年里,他用卓越的成绩向世人证明着他执着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诠释了路桥人高尚的胸襟情怀和大无畏的优秀品质。
创新攻坚 党建赋能铸就山区“惠民桥”
“美好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杨浩一直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要奋斗、不懈怠。
2011年,为了探寻儿时修路架桥的梦想,大学刚毕业的杨浩以机料员的身份投奔山区一线建设,从物资管理、设备调度等基础工作做起,逐步从“愣头青”成长为机料科长。2015年转岗党务干部后,推动“党建+生产”融合模式,攻克阿坝州汶马高速、中坝州河大桥施工过程中生产技术难题,成为公司“从技术到管理、从基层到复合型人才”的成长标杆。
“要干一行爱一行,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即使是简单重复的工作,同样可以做出成绩。”毕业已五年的他依旧保持着跑工地的习惯。面对项目地处川西高原、桥隧比高达86%的复杂环境,他通过党建联建机制整合资源,与地方政府、设计院机关支部共建,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和民生联促,营造良好施工生产环境,解决整体吊装难题,提前4个月完成通车,节约成本1500万元。通车后,彻底解决了汶川县克枯乡、龙溪乡等5个乡镇10万余群众因山体阻隔需绕行70公里的困境。
杨浩始终将民生无小事作为行动准则,推动党建与惠民深度融合。他推动“支部带产业”计划,吸纳200余人参与项目建设,人均月增收2000元。针对当地车厘子产业运输损耗大的痛点,他协调修建了12公里乡村产业道路。此外,发动项目团队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为23名困难家庭学子发放助学金5万元,并修建3座便民桥,让学童雨季上学不再涉险过河。这些实打实的举措,让“四川路桥”的口碑深深扎根在当地群众心中。
匠心为民 毫米精度架起“连心桥”
挑战中奋进,变化中成长。从雪域高原转战巴山蜀水,杨浩的为民初心始终如一。2020年,从“门外汉”逆袭成项目副经理的杨浩,带领生产团队挑战省内最大跨径(255米)提篮拱桥---中坝州河大桥。要建好这座桥,需在枯水期3个月内完成6个水中墩施工,技术难度空前。他牵头成立党员技术攻关小组,白天扎根工地调研,夜晚召集团队复盘,逐项攻克技术瓶颈。为攻克围堰渗漏难题,他带领团队连续7天蹲守江边,为解决资金紧张和工期压力的问题,杨浩拿出了机料处长的老功底,到处筹借材料,组织机械设备进场,解决了枯水期施工6个水中基础的问题。通车后,达州新老城区通行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5分钟。特别是两边的人行道,成为市民早晚高峰通勤的“绿色走廊”;观景平台上,老人驻足眺望、孩童嬉笑奔跑,这座“网红桥”真正融入了30万市民的生活日常。
勇担使命 锻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金通道”
奋斗者的足迹总是坚实,实干者的荣耀源于匠心。
2024年,杨浩担任“西南第一路”成渝扩容ZCB5-TJ2项目部项目经理,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转型,承建的全线三大控制性工程之一的沱江特大桥,对他来说也是最重大的挑战。“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力!” 自项目批复文件落地,杨浩一年中有半年都在出差的路上,协调保证项目生产要素,面对特殊拱座结构形式,他推行“支部建在工地上”工作法,成立党员技术创新工作室,攻克了“双钢筋笼咬合桩施工工艺”。作为四川交通建设的骨干力量,他深知这条高速公路的历史使命,将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会融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为当地群众带来“出门即高速”的便利。项目建设期间,他创新“驻地共建”模式,积极为两地提供便民服务。
逆行出征 洪峰浪尖书写党员“担当答卷”
2021年8月8日,大竹县某煤矿发生洪水倒灌淹井事故,杨浩所在的项目位于事发地附近,在接到上级抢险命令后,仅用半小时便集结党员抢险队。在抢险现场,碎石倾泻而下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塌方,杨浩跳下指挥车,抄起铁锨带头冲进齐腰深的泥流中指挥清障,在暴雨中连续奋战19小时,清理塌方,抢通9公里“生命通道”。为感谢参与此次抢险的集体和个人,省交通厅特向杨浩及其所在集体发来感谢信。
精益求精 淬炼新时代“工匠精神”
逐梦圆梦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奋斗。从业14年来,杨浩深耕四川交通建设一线,跨越多个岗位,秉持“毫米见匠心”的理念,始终以专业能力服务战略大局。在2021年四川省质量管理员技能大赛中,经过激烈角逐,他从90名高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杨浩在钻研缆索吊装等关键技术时,也展现出惊人的学习毅力,他白天在工地实践摸索,晚上挑灯研读专业文献,将理论知识与现场经验深度融合,这种近乎忘我的钻研精神,不仅帮助他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更让这位以机料管理起步、党建见长的“跨界人才”以优异成绩通过一级建造师考试。这一收获,使他成为公司内部的技术标杆,并多次受邀为员工分享备考经验,用自身经历诠释了“终身学习”的真谛。
从机料员到项目经理,从川藏线到成渝扩容工程,杨浩的办公桌始终摆着三样东西:一顶安全帽、一沓泛黄的施工图纸、一个写满文字的记录本。他说:“我就是个修路的,能把山里的老乡带出去,把外面的机遇引进来,这辈子值了!”山区的车厘子通过产业道路销往各地、达州“网红桥”的霓虹灯璀璨夺目、成渝扩容项目周边的日夜耕作……这些鲜活的场景,不仅见证了巴蜀大地的沧桑巨变,更凝聚着一位“85后”建设者14年的青春热血。
“路修到哪里,幸福就延伸到哪里。”在新时代的“蜀道”上,杨浩书写了一名基层建设者的无悔答卷---答卷里,有山川的壮美,有群众的笑颜,更有时代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