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话题:
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日前,根据全国总工会工作部署,我省各级工会于2025年暑期组织开展工会夏令营活动,把党和政府对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职工群体的关心关爱送到职工心坎上。
编织全龄友好的生动图景
内江邓金芳
近日,内江市2025年工会夏令营启动,120名职工子女踏上了“红岩少年”成长之旅。这趟旅程将红色记忆与工业文明串联,化作一根精巧的纽带,将个体成长、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紧密相连,以红色基因的传承为丝线,编织出全龄友好社会的生动图景。
此次夏令营面向的10至15岁青少年,来自烈士(含因公牺牲职工)、困难职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少数民族职工家庭,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补位式”的教育供给,不仅填补了职工子女在优质教育资源获取上的缺口,更以“成长赋能”的方式,为他们铺设了平等发展的阶梯。孩子们收到的不仅是一次润物无声的旅行邀约,更是社会体系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尊重。这种尊重,会化作他们心中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为每个孩子平等追逐梦想铺就更宽广的道路。
正如全龄友好的理念所倡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夏令营精心设计的“红色之路”与“工业之脉”双线研学,沉浸式教育让家国情怀从抽象概念变为具象体验。那些关于信仰与坚守的故事,不再是课本上沉默的文字,而成为可触可感的精神图腾;在重庆工业博物馆,百年工业史的演进轨迹让他们读懂强国之路从来不是坦途, 而是一代代建设者接力奔跑的征程。这正是工会组织以“小切口”做好“大思政”的智慧---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为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当这些孩子在红色文化浸润中树立理想、在工业文明熏陶中开阔眼界,他们便也成为全龄友好社会最具活力的未来力量。
夏令营的意义远不止于惠及青少年,这种“托管+教育”的双重服务,让孩子们在规范的集体生活中获得成长引导,更通过子女成长这一纽带,将关怀延伸至其背后的职工家庭。工会组织的高质量夏令营解决了“暑期看护难、研学成本高”的现实焦虑,让既是父母又是职工的社会双重角色能更安心地投入工作,感受到劳动被尊重、家庭被关怀的社会温度。这背后,是工会组织对全龄友好的深刻理解---唯有让每个家庭细胞都充满活力,社会肌体才能健康运转。
红色夏令营不只是一次研学旅行,它是红色文化融入社会肌理的探索,更是全龄友好社会建设的生动注脚。它是工会组织以职工子女的成长为切口,展现全龄友好社会建设的微观路径---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措,而是像这样聚焦具体群体的具体需求,用有温度的服务织密社会包容的网格,用共通的价值凝聚社会共识。当越来越多这样的实践在各地涌现,全龄友好便会从愿景变为每个普通人都能感知的生活现实。
绘就社会公平温暖长卷
自贡杨梦婧
当山区的孩子第一次触摸故宫的建筑,当快递员的子女在实验室操作AI机器人,当农民工的孩子与中国民航大学的模拟驾驶舱合影---这些场景不仅勾勒出工会夏令营的生动图景,更揭示了中国社会治理的深层变革:一场以“人”为核心、以“公平”为底色、以“创新”为动能的服务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工会夏令营的实践,早已超越传统福利的边界,成为重构社会温度、激活发展潜能的关键支点。
通过研学活动,农村儿童在院士讲座中理解“科技报国”的深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子女在职业体验中树立职业理想。这些改变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对社会流动性的强化---当知识、机会与希望实现传递,这些群体便获得了改变命运的“金钥匙”。更深远的是,这种赋能具有代际传递效应:家庭关系因子女成长而修复,个人发展因能力提升而加速,最终形成“家庭稳定-个人成长-社会贡献”的良性循环。
工会夏令营以研学为支点,撬动了“沉睡”的文旅资源。革命圣地的老厂房“变身”科技实验室,乡村民宿因研学团队迎来淡季客流,工业遗产通过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这种“资源再利用”不仅提升了产业附加值,更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更重要的是,这种消费并非简单的交易,而是社会价值的共生:职工家庭以低成本实现教育消费与家庭团聚的双重满足,文旅企业通过研学项目获得稳定客源与品牌声誉,地方政府借活动拉动区域经济与就业。多方共赢的背后,是市场逻辑与社会逻辑的深度融合,证明社会治理的创新不在于“堵”或“限”,而在于“疏”与“导”。
工会夏令营构建的多元、跨地域资源共享网络,让山区孩子与城市少年同游故宫、共制非遗,让农民工子女与高校教授对话职业理想。这些场景让“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信念更具说服力。研学活动中的职业体验、文化浸润与科技启蒙,本质上是在传递一个核心信息:无论出身如何,每个人都有通过劳动创造幸福、通过奋斗实现梦想的权利与机会。这种价值观的塑造,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具长远意义。
工会夏令营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构建了“政府引导、工会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生态,更在于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社会公平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当这些曾在故宫触摸历史、在实验室触摸未来的孩子长大成人,他们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当“多方共治”的模式从研学活动延伸至更多领域,一个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中国,正从这样的实践中破土而出---在那里,每个个体的奋斗都被珍视,每份梦想的微光都能汇聚成照亮时代的星河。
将工会关爱落于细微处
南充梁惠敏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变化,暑期儿童看护问题已成民生关注点。县城中以工业园区企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乡镇(街道)社区、新业态工作者等就业形态为主的家庭成为主流。县域内规范化、普惠性的托管服务供给不足,安全、师资、经费、可持续性等多方问题层层叠加。父母分身乏术,孩子要么困于电子设备的方寸屏幕之间,要么“散养”于无人看管之境,安全与成长的双重隐忧如影随形。职工需求与现实资源间的显著差距,使得假期“带娃”问题成为影响职工安心工作与企业正常运转的隐性障碍。工会回应这一民生之急,以“爱心托管班”为载体,精心谋划、多方协调,为职工(农民工)子女构筑起一方安全、快乐、有意义的成长乐园。
爱心托管班远非简单地“看住孩子”,更在于其承载的多维社会意义。它以精心设计的课程与活动,为孩子们开启一扇扇兴趣之窗,弥补假期教育资源的空白。在科学启蒙、艺术熏陶与体能锻炼的融合滋养中,托管班悄然铺设着通往全面发展的基石。把非遗剪纸、劳模事迹、红色精神等元素的巧妙融入,让托管班成为精神传承的生动课堂。同时,工会组织在服务领域这一大胆探索,以“工会专项投入+适度职工缴费+争取行政支持+社会公益捐助”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突破单一依赖的局限。与妇联、团委、教育部门及社会组织的广泛联动相结合,以“工会干部统筹+专业团队执行+志愿者协助”的协同管理模式,形成一个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关爱生态,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使服务真正延伸至百姓生活最需处。
然则,托管服务欲从“破题”迈向“立制”,其可持续发展之路仍需持续探索。如何确保托管质量“托得住”?师资力量的稳定与专业素养提升,活动内容的持续丰富与优化,皆是关键所在。如何实现服务的“可推广”?需深挖潜力,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为这“民生温度”注入长久动力。唯有在服务品质与管理机制上精心打磨,方能令这一善政真正行稳致远、惠泽长远。
从“心忧小儿无人顾”到“工会爱心解烦忧”,当我们见证工会组织在服务领域这一创新实践,便更懂“一老一小”牵动千家万户幸福。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民生关切落于细微处,方能托举出更明亮、更富希望的未来图景,使每个无忧笑脸成为新时代民生答卷最动人的注脚。
照亮孩子们的前行路
刘晓琳
市场上的夏令营多如牛毛,形式、内容不一而足,活动帮助孩子们健康茁壮成长;也帮助家长们解决了暑期“托管”难题。而工会的夏令营有何不同呢?
工会夏令营面向的是10至15岁的烈士(含因公牺牲职工)子女、困难职工子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农民工子女、少数民族职工子女,原则上为初中以上学生。
年龄来看,这些孩子正是需要引导的时候;从家庭来看,他们可能没有父亲(或母亲),或者父母工作不稳定、收入更低、或者没在身边……他们是一群更特别的孩子,拥有更少的资源,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参加过夏令营,甚至不知夏令营为何物,没有坐过飞机,没有出过省、更没有去过北京……
据悉,四川省总工会在8月4日前将分3批组织900名小朋友进京参加夏令营活动。据带队的四川工会干部讲述,带队老师们白天带孩子,晚上和家长沟通情况;返回后,家长们纷纷给带队老师送上感谢的花束;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折扇送给老师;孩子们写日记,里面饱含学习体会,更饱含感恩心……有的带队老师,笔记本里记着:哪个孩子对什么食物过敏,有什么口味禁忌,哪些孩子需要什么特别关爱……这些点点滴滴是工会关爱的小小缩影。
工会夏令营,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第一次”,这将在他们内心深处形成强烈冲击,多年后回味无穷。这也是他们父母的“第一次”:不用花高价,把孩子“托管”给一群经过培训的工会干部、带队老师、志愿者们,孩子安全快乐过暑假、学知识……
工会夏令营服务的不仅是孩子,更是他们的父母。
这些孩子们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参观故宫博物院、中国航天博物馆、北京科技中心,参观长城、卢沟桥;了解中国工人运动史、去清华北大……
这些活动背后是爱党、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技文化教育……工会组织给这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孩子最好的精神文化教育,这些经历是爱党爱国的种子,是文化自信的种子,它们将深埋在青少年的心中,工会夏令营活动就像一粒火种,照亮他们成为可靠的接班人的前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