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就业工作推进会召开医者·学者·师者2025年度四川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劳模先进疗休养活动举办聚焦“舌尖上的浪费” 川农大学子调研外卖消费习惯崇州市织密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管理屏障资中县“三聚焦三强化”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巴中市第二中学开展2025年暑期“大家访”活动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2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8-04

医者·学者·师者

——记2025年四川省先进工作者谢春光

记者张宸菱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参加第六届国际科技大会

指导学生做实验 均为受访者供图

6月27日上午8时,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的门诊大厅人头攒动。在内分泌科诊区,伴随着叫号广播,诊室的门轻轻开启,谢春光身着白大褂,指尖搭上患者腕间寸关尺,沉静捕捉脉搏跳动间透露的讯息。

身兼部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岐黄学者、代谢性疾病中医药调控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多重头衔,谢春光今年又新添了“四川省先进工作者”的荣誉。从业30余载,他一心扑在医教研管第一线,用指尖的温度与学术的厚度,在中医传承发展的征途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注脚。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为国为家

2024年底,60岁的谢春光受邀返聘,继续兼顾门诊与学术研究。翻开他的行程,常常上午坐诊看病,下午又紧接着飞往另一个城市参加学术会议。他早已习惯这种忙碌。

“学医辛苦,可做哪一行不辛苦?能够对国、对家、对社会有用的,就是值得奉献一生的事业。”再回看从医这一路,谢春光的话语里带着岁月积淀下来的智慧与从容。

1981年,怀揣着质朴的理想,高中毕业的他,在家人的支持下,踏上了学医的征程。每一堂课,重要的理论概念、大量的记忆内容涌入脑海,他跟着老师与前辈的指导,在理解基础上反复记忆,在实践应用中深化理解,一砖一瓦构筑着知识的根基。

随着学识与经验积累,身为“医者”的认知亦不断深化。刚上临床见习不久,老师让大家为一位久咳不愈的慢阻肺病人开方。经过组内反复讨论,老师最终认可了由谢春光主笔的药方。病人服用后,症状得到明显地缓解。看到病人得以舒缓的呼吸、舒展的眉头,年轻的谢春光心中充盈着“治病救人”的责任感,对中医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一定要把医术学好学精!”他定下目标,在医学的汪洋中不断探索前行,渐渐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医生、值得信赖的专家,他的医术医德在患者间有口皆碑。

门诊病房里,谢春光每天会遇见许多饱受病痛折磨、急需治疗的患者,其中不乏复杂棘手的病例。他总是竭尽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令他印象较深刻的一次,是一位糖尿病足患者。当患者掀开裤腿,只见露出的下肢已经严重溃烂。辗转求医,病痛反复的侵袭和可能截肢的担忧,让患者在身体和情绪上承受着双重煎熬。患者的痛苦,也牵动着谢春光的心。结合多年从医经验,他仔细研判病情,开具了内服与外洗相结合的药方。一段时间后,患者的腐肉渐脱,新肉萌生。前来复诊时,他紧紧握住医生的手,传递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满腔欣喜与诚挚谢意。

像这样的病例太多,谢春光收到的感谢、锦旗也数不胜数。当看到患者的病情好转、症状减轻,对他来说,就是医生与患者间最动人的联结,也是成为一名医生,最大的成就感与收获。

学者风范:守护健康攻克难关

医学不仅重传承,更强调创新发展。在谢春光的职业履历中,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临床意义的研究成果分外亮眼:

他牵头“健康四川”糖尿病防治专项行动,构建了覆盖80家省内外医疗机构的三级防治体系;先后获得40余项国家级及部省级课题资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作为主要专家牵头或参与制定10余项国家标准、指南及临床路径;研发新药及医院制剂16个;获专利授权15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系列研究成果及创新技术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多年聚焦钻研,谢春光见证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进步和成效,也尽己所能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了全新视角与有效路径。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涨趋势。但在过去,医学界对糖尿病的关注重点多在于发病早期和后期,对中间过程少有重视。正在就读博士的谢春光意识到这一点,在导师的支持下,选择深入糖尿病相关病症的研究。

“糖尿病需要全程干预和关注。”谢春光提出。亲眼目睹了太多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痛苦不堪,如何通过加强全过程干预,延缓或减轻病症发展,成为他迎难而上的攻关目标。

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临床实践,他以中医药“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创新提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伏邪致病”重要理论。依托国家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传承创新团队,他牵头以多学科交叉方式开展进一步创新性研究,切实解决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临床防治瓶颈,并具象展示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伏邪“虚-痰-瘀”物质形态,构建了伏邪理论指导下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创新性诊疗与评价体系。

中医药综合防治的优势与魅力在实践证明中一次次彰显。曾经令人闻之色变的糖尿病,如今已逐渐成为一种可防可控、预后良好的疾病。目前,他所带领的团队依旧致力于开展多项课题研究,针对糖尿病各阶段的病理特征,探索优化系统治疗和预防复发的思路方案,全力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进程新的突破。

师者担当:传道授业以身作则

2018年4月至2024年3月,担任医院院长的谢春光,在带领医院实现新时代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主持了多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打造“双师型”人才队伍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持续并受益至今。

从那时起,每一位附属医院的医生,都肩负着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师的双重身份。作为医生,在诊治中,临床实践能力及辨证论治思维持续加强;作为教师,在授课时,不断总结方法论、提升教学技能。“教学相长”的作用充分发挥,带动了一大批优秀医生与教师人才成长起来。

谢春光也同样身兼医者与师者的双重身份。

由他主编或出版的国家级教材和学术专著30余部,其中《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四版)获2021年全国教材建设奖特等奖,《中医内科学》获2023年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由他培养的硕博士超200名、指导博士后10余名,包括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名中医等部省级以上人才10人;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培养学术继承人2人。

教学时的谢春光风格鲜明,他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偏重采用案例式教学,以加强学生的理论理解与临床思维。“做个有心人”,他用亲身经历提示学生们,要多观察、多学习、多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思路与经验。

在学生眼中,谢老师是一位“公心重,私心少”的人。即使建树颇丰,他仍然温和谦逊,不遗余力地指点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病人。他常对学生说,“我们所做的事,是治病人,而不是治病。”强调整体观念与人文关怀。他的诊室,常常围满了病人与学生,对他敬者有之、佩者亦有之。以老师为榜样,学生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奋力拼搏,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谢春光也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感到由衷骄傲。

“要做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也要在守正创新中研制出更丰富、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谢春光这样鼓励学生,也始终这样要求自己。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越发重视,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多元,这让他越发感到肩头责任重大。“我们毕生所求,就是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不断焕发新生,更好满足人民对健康的美好需要,守护每一个生命,守护更多的幸福人生。”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