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7月29日报道,江苏常熟市总工会推出工会“一元餐”福利,每月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1000份套餐(线上、线下各500份),每份仅需1元。套餐价值15元,包含40多道新鲜菜品,并有健康饮食选择。未来还将推出节日餐和饮食活动,提升劳动者幸福感。笔者认为,“一元餐”暖了心窝也暖了民生路。
这一元钱,花得是真值!值就值在“戳得准”。工会这双眼睛,瞧见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风里来雨里去,吃饭反倒成了大难题的窘迫。这“一元餐”,不是锦上添花,是实打实的雪中送炭。它暖的不只是胃,更暖了人心,让这些穿梭在城市血脉里的“新细胞”,真切地感觉到“娘家人”的惦记。同时,“一元餐”开出了一条新路子。它把工会的服务,精准地“沉”到了劳动者最需要的地方,用一顿饭,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这说明,公共服务要想贴心,就得往实处落,往细处想,往劳动者扎堆的痛点上使劲。常熟工会这一步,走对了方向。
好事要办好,更要办得长久。眼下每月1000份,摊到每天也就30多份,对庞大的新就业群体来说,还是“僧多粥少”。大家在叫好的同时,心里也难免打鼓:这热乎饭,能一直吃下去吗?光靠工会一家贴钱,能撑多久?这“一元餐”的香味,怎么才能飘得更远、更久?
要让这“一元餐”香飘万里,得靠大家一起添柴加火。政府这“主心骨”得撑住腰。能不能在税收优惠、场地支持上给点实在政策?把“一元餐”这样的好点子,纳入更广的公共服务盘子里统筹考虑。平台企业这“东家”不能袖手旁观。企业能不能也出份力?比如设立专项补贴,或者开放内部食堂提供平价餐。履行社会责任,不能光喊口号。社会力量这“活水”要引进来。爱心商家、慈善力量要参与进来,形成“工会搭台、多方唱戏”的合力,分担成本,才能细水长流。
常熟工会这“一元餐”,是块“敲门砖”,敲开了精准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大门。它暖了人心,也照亮了方向。接下来,政府、企业、社会都搭把手,把这“一块钱”背后的民生温度,捂得更热乎、传得更广。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少些为生计的焦虑,多些被城市温柔以待的踏实。这热乎饭,暖的是胃,聚的是心,铺开的,是通往更和谐劳动关系的民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