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运会不只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四川递向世界的文化邀请函。十条“跟着世运会游四川”入境游线路,把赛场观众从看台上引到雪山下、古镇里、熊猫馆旁,让他们在比赛间隙真真切切摸到四川的温度。
开幕式那晚,成都火锅店门口排起长队。两个外国选手夹在人群里,正犹豫要不要多加点辣,旁边志愿者用手势比画着“可以选半辣”。这场景看着像偶然,其实正是“跟着世运会游四川”结的果。赛事攒的人气,这一刻变成了跨文化交流的现场,也给四川文化出海的路,铺了层有人情味的底子。
好多城市办完大赛,留给世界的就只剩冷清场馆和堆着没用的纪念品。四川却趁着热乎劲往前推,让赛场的光洒进街角茶馆、夜色酒馆,让海外游客带走的不只是成绩单,还有鲜活的生活片段。这不只是招徕客人,更是把四川故事推向海外市场的长远打算,让“赛后的记忆”变成能一直传下去的文化家底。
在都江堰,笔者碰到一位法国骑行爱好者。他本来计划两天就返程,结果临时加进古镇团,多待了好几天。捧着盖碗茶,他说:“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四川。”对海外游客来说,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比任何宣传片都实在,而这样的体验,正是“跟着世运会游四川”想打造的文化出海窗口。
“非遗入城”是文化走出去的另一张好牌。宽窄巷子的皮影戏灯箱前,有小朋友伸手想去够那只飞鸟,就这么把非遗从展柜里请出来,送到街头,实实在在刻进游客当下的记忆里。可要是大家只过来拍张照打个卡,没有掏心窝子的深入交流,那它终究成不了真能走出国门的文化符号。
四川的品牌动作确实亮眼:新标识、打卡装置、彩林推送…… 这些都是留住赛事热度的“小钩子”。但文化出海不能只靠这些符号,还得有常态化的内容更新,让游客下次再来时,总能撞见新故事。只有常换常新,四川文化才能在海外扎下根,一直被记着。
不少人一提到成都,就只想到熊猫和火锅。四川要做的,是让这种印象更丰满:夜色里亮着灯的小酒馆、雨巷里撑着的油纸伞、雪山边蜿蜒的骑行赛道……当这些画面住进海外游客心里时,“跟着世运会游四川”就不只是一次旅游活动,而成了文化出海的品牌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