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志强在看收到的回信
夏末的夹江,窑火正旺。
在位于乐山市夹江县的四川省米兰诺陶瓷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技术员任志强小心翼翼地调配着手中的配方,每一个细微的比例都牵动着他内心的期待。
桌案一角,一封跨越千里的回信静静躺着,信纸上的每一个字,都如温暖的火苗,点亮着这位一线技术工人前行的路。
一封信的诞生
8月的午后,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在工作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任志强放下手中的测量仪器,望着窗外,内心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冲动。
“唐奇先生您好,我是四川省米兰诺陶瓷有限公司技术科的技术员任志强……”当第一行字在信纸上流淌而出时,这位在陶瓷行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技术员,仿佛又回到了初入行时的青涩模样。
25年前,会计专业毕业的任志强因多次考试失利,选择转行发展。“那时正值夹江陶瓷产业的黄金期,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参加考试,结果留下来了。”回忆起当年的选择,任志强眼中仍充满渴望。
从曾经的学徒,到如今的技术骨干,任志强从未停止学习。在翻阅其他同行优秀经验时,任志强偶然间看到全国劳动模范、广东特地陶瓷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唐奇在废渣利用、轻质陶瓷砖生产方面的突破性贡献,内心深受震撼。同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任志强决定与唐奇开启一场“跨越千里”的对话。“您为陶瓷行业做出了多项首创贡献, 您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一颗渴求技术精进的赤诚之心。
更重要的是,任志强在信中坦诚地提出了困扰自己多时的技术难题,“在陶瓷烧制过程中,如何平衡能源消耗与产品稳定性?”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每一个陶瓷技术工人都会遭遇的现实挑战。
写这封信时,任志强的内心五味杂陈。他想起了自己从会计专业改行做陶瓷的转折点,想起了从学徒工一步步成长为技术骨干的艰辛历程,想起了无数次在生产线上挥汗如雨的日日夜夜……
温暖的回音
几天后,一封来自广东的回信放在了任志强的办公桌上,接过信件时,他激动得难以言表。
“展信佳!收到你的来信,我既感慨又欣慰,毕竟除电邮外许久未曾收到过信了,颇有恍惚之感……”唐奇在回信的开头这样写道。
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在回信中展现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精深造诣,更是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他以“我们是同行”的身份,分享着自己的所思所感。
关于任志强提出的技术难题,唐奇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建立‘能耗-品质’双维度数据库,把窑炉每班次的燃气/电耗、温度曲线、产品一次合格率、变形率等关键数据录入,持续一段时间即可积累足够样本,可以做一个回归分析,找出‘能耗突增但品质未同步提升’的异常点,把这些点挖出来发现问题,进而进行对应调整。”这段建议的背后,蕴含着唐奇多年来在一线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他深知,真正的技术突破往往来自对数据的敏锐洞察和对规律的深刻把握。
从唐奇的回信中,任志强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匠心精神,不仅是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更是对传承的无私奉献;不仅是个人的卓越追求,更是带动整个行业共同进步的使命担当。更让任志强感动的是唐奇在信中分享的三点心得体会---“行胜于言”“谋定而动”“及时总结”,每一点都如醍醐灌顶,直击要害。
“这封回信让我茅塞顿开,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思路。”这一刻,任志强深深地明白,自己不仅是一个技术工人,更是匠心精神的传承者。
匠心的传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封手写的信显得格外珍贵。正如唐奇在回信中所感慨的:“在当下即时通讯时代,微信、电邮等让留白的时间几乎荡然无存。”然而,正是这种“留白”,让思考变得更加深刻,让交流变得更加真诚。
这封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一线技术工人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无论是任志强在陶瓷行业20多年的坚守,还是唐奇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技术创新,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大国工匠精神。
夕阳西下,夹江的窑火依然炽热。在这片热土上,像任志强这样的技术工人还有千千万万,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推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而那一封“跨越千里”的回信,正如一粒种子,在更多年轻技术工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传承着永不熄灭的匠心之火。